“十二五”时期深化财政体制和税收制度改革的思考
从2011年开始,我国将进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时期。这五年,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时期,是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也是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的关键时期。财政税收作为国民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共资源配置的重要工具,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财政体制和税收制度改革,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圆满实现。
一、1994年以来财政体制和税收制度改革成效显著
按照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部署,1994年我国实施了财政体制改革和税收制度改革,建立了以分税制为主要内容的政府间财政体制和以流转税、所得税为主体的新税制。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政府间财政关系方面进行的一次涉及范围最广、调整力度最强、影响最为深远的重大制度创新,也是朝着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的财政运行机制迈出的重要一步。税收制度改革,基本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税制向市场经济体制下新税制的转变,使我、公正。
(一)理顺了中央与地方财力分配关系,调动了“两个积极性”
实行中央与地方的分税制财政体制,解决了原财政包干体制下中央与地方之间财政分配“一省一制”等问题,理顺了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既增强了中央财政统筹配置资源、加强宏观调控的能力,也调动了地方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的积极性。1994年至2009年,中央财政收入从2907亿元增加到3591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从2312亿元增加到32602亿元,增长13倍,%。
(二)税收筹集收入的功能明显增强,提高了“两个比重”
1994年至2009年,全国财政收入从5219亿元增加到68518亿元,增长12倍,%;其中,全国税收收入从5127亿元增加到59522亿元,,%。%%,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从改革前1993年的22%%。国家财力显著增强,中央宏观调控能力明显提高,为政府履行职能、改善民生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财力保障。
(三)财政收入和支出结构不断调整,推动了“三个优化”
一是优化了税制结构。1994年以来,具有调节收入分配功能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已经形成。2009年,我国共有19个税种,全年税收收入59522亿元,%。其中,流转税、%%;中央税收、%%。二是优化了财力分配关系。建立了以划分税收收入和实行转移支付为主体的政府间财政分配制度,中央从地方集中了较多财力,再通过转移支付增加对中西部地区的财力补助,发挥了均衡地区间政府财力的作用。三是优化了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健全了公共财政体系,国家财政用于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的支出大幅度增加。“十一五”时期国家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等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支出,,比“十五”时期增加6万亿元左右,。
(四)财税宏观调控作用明显增强,促进了“三个稳定”
国家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及时调整财政税收政策,健全税种和税制要素设置,积极支持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财税的宏观调控作用明显增强。一是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社会安全网”逐步形成。二是促进了地区间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中央通过增加转移支付,持续加大民生投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1994年至2009年,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从2389亿元增加到28564亿元,年均增长18%。三是促进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特别是在应对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通过实施以扩大政府投资、增加国债发行和结构性减税为主要内容的积极财政政策,为经济的回升向好和持续稳定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财税管理日趋规范,增强了“三个观念”
一是增强了公共财政观念。1998年中央提出了“逐步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要求,体现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执政理念的转变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加强。公共财政将改善民生作为重点,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得到了实惠,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二是增强了预算观念。政府预算体系不断完善,初步
“十二五”时期深化财政体制和税收制度改革的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