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同轨
〖李同轨〗(499-546年)东魏赵郡高邑(今河北柏乡县北)人。阳夏太守李义深之弟。他通学诸经,并多能背诵;兼学佛经,又喜好医术。二十二岁时,举为秀才,经射策之后,任为奉朝请,领国子助教,转著作郎。掌管《仪礼》注,升国子博士,加征虏将军。北魏孝武帝永熙二年(533),出帝幸平等寺,僧徒讲佛法,令同轨与论难,他出言不凡,深受出帝称赞。第三年,又集公卿学官在显阳殿,令祭酒刘□讲《孝经》,黄门侍郎李郁讲《礼记》,中书舍人卢景宣讲解《大戴礼》、《夏小正篇》。而同轨素通经义,且讲解和辩析兼优,却不能主讲,故深为慨恨。东魏孝静帝兴和中,以通直散骑常侍的身份出使梁国,武帝萧衍便集名僧于爱敬,同泰二寺,讲《涅盘大品经》,并请同轨参加。萧衍和朝臣也都参加。同轨与他们论难很久,僧俗听众都极为佩服。时名儒卢景裕在齐献武王府教授诸子,在馆十日回家一次,极受尊待。后景裕死于晋阳,齐献武王便请同轨在馆执教,甚加厚遇。每日入馆,日暮始归。而向他求教的儒士,便在夜间为他们授业,长期如此,同轨并不厌烦,总是诲人不倦。东魏孝静帝武定四年夏卒,时年四十七岁。后齐地儒士多习经籍,是和同轨的传道授业分不开的。所以《魏书》的作者魏收曾评论同轨说:“古语云,容体不足观,勇力不足恃,族姓不足道,先祖不足称,然而显闻四方,流声后裔者,其惟学乎。信哉斯言也”。
李义深
李义深,赵郡高邑人也。祖真,魏中书侍郎。父绍宗,殷州别驾。义深学涉经史,有当世才用。解褐济州征东府功曹参军,累加龙骧将军。义旗初,归高祖于信都,以为大行台郎中。中兴初,除平南将军、鸿胪少卿。义深见尔朱兆兵盛,遂叛高祖奔之。兆平,高祖恕其罪,以为大丞相府记室参军。累迁左光禄大夫、相府司马,所经称职。转并州长史。时刺史可朱浑道元不亲细务,民事多委义深,甚济机速。复为大丞相司马。武定中,除齐州剌史,好财利,多所受纳。天保初,行郑州事,转行梁州事,寻除散骑常侍,为阳夏太守。段业告其在州聚敛,被禁止,送梁州穷治,未竟。三年,遇疾,卒于禁所,年五十七。
东魏李义深是邺都(今临漳县邺镇)内的一个大官,其阴险森森,剑戟森森由他而发。森森:繁密茂;剑戟森森:比喻人心险恶至极,犹如剑戟密布,大可伤人。李义深出身官宦之家,聪明而有才干,但他心胸狭隘,阴险毒辣。与他共事的人都提心吊胆,时人为他作俗语说:“剑戟森森李义深”。
李游道:赵郡李氏南祖房
前述李辑与弟晃共称南祖。辑字护宗,为高密太守,其子李慎李敦先徙居于柏仁,因子孙甚微,而与李晃一起南徙故垒。
李晃,字仲黄。他这一支流回到赵地后,其后人有自赵郡徙于管城(今陕西南郑)的,于是在陕西南郑一带,有了赵郡李氏的后裔。南祖之后,有李善权,为后魏谯郡太守,他把家徙至谯(今安徽亳县治),于是在安徽亳县一带也有了赵郡李氏的后裔。李敬玄,博览群书,特别擅长五礼。曾孙李绅能为歌诗,乡赋之年,
讽诵多在人口,与李德裕、元稹同在禁署,时称“三俊”。从弟李纾少有文学。
这一支世系:李晃有子名李义,为燕司空长史。李义有子李吉,为东官舍人。李吉之子李聪,官至尚书郎。李聪生有二子:真、融。老大李真官至中书侍郎,孙李义深有当世才用。义深弟李同轨,是一代儒学大师,典修仪注,为国子博士,向他请教的人很多,他就日夜解说毫不疲倦。弟李幼廉时征责文簿,应机立成,恒先期会,为诸州准的。义
高邑名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