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事变
关键词:华北侵华抗日
华北事变是指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企图把华北从中国分离出去而制造的一系列侵略事件,其内容应包括“河北事件”、《何梅协定》、“张北事件”、《秦土协定》、“华北五省自治运动”及“冀察政务委员会”。这些事件基本上都发生在华北地区,故称华北事变。华北事变是日本灭亡中国的一个重要步骤,它不仅使华北的局势,而且使整个中华民族都处于危急关头,决定着20世纪30年代中国政局的走向,对国共两党的政策以及国际关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
广袤的华北平原既是入关南进的咽喉,更是物产丰饶的宝地,战略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得陇望蜀的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北垂涎已久,究其发动华北事变的经济原因,一是为摆脱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日本军国主义分子走上了海外侵略的老路;二是为侵苏备战,国小兵少的日本势必要借助中华之物力;三是建设不断恶化的伪“满洲国”殖民地经济的迫切要求,日寇希望将东北、华北连成一片、互为补充,以稳固“满洲生命线”。1933年,日本向山海关发动军事进攻,标志着日本侵略华北的开始。1934年12月日本冈田内阁正式抛出“华北分治政策”。1935年1月4日,日本关东军首脑在大连举行会议,决定采取旁敲侧击、逐步推进的办法,以达到其占领华北的目的。《塘沽协定》签订之后,鉴于日本国内形势、中国国内政治局势和国际社会的干预,日本暂时将对中国“武力鲸吞”的直接侵略方式转变为“渐进蚕食”方式。日本在华北以军事威胁与讹诈为主,外交压迫为辅,以全面利用汉奸与重点打压相结合,大肆对华北实行经济侵略。其手段与炮制伪“满洲国”如出一辙,这完全是日本侵略者一手制造的自欺欺人的荒诞闹剧,但是南京政府当局却继续对日妥协退让,丧权辱国,华北和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严重的危机。
1935年5月初,在天津日租界发生了亲日分子《国权报》社长胡恩博和《振声报》社长白逾恒被暗杀的“河北事件”。与此同时,原热河的抗日义勇军孙勇勤部受日伪军压迫由热河境内退入冀东“非武装区”遵义县附近,后在遵化茅山沟遭日军围攻。日本华北驻屯军参谋长酒井隆、驻北平使馆武官高桥坦等借机密谋挑起事端,向国民政府提出无理要求,驻津日军连日在河北省政府和北洋大学门前武装示威,并举行巷战演习。国民政府屈服于日本的压力,将河北省政府由天津迁往保定。7月,国民党军委会华北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与日本驻华北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谈判,达成了所谓的《何梅协定》。按协议规定:中国军队从河北撤退,取消河北省内的国民党部;禁止河北省内的一切反日活动。《何梅协定》使中国丧失了河北的主权,极大地加强了日本在华北的势力。
“河北事件”一波未平,又发生了“张北事件”。6月5日,4名没有护照的日本特务机关人员潜入察哈尔省境内绘制地图,行至张北县,被当地驻军扣留。察哈尔省主席宋哲元为避免引起事端,即令释放。由于日方借口提出了蛮横要求,6月27日,察哈尔省民政厅长秦德纯和日军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达成《秦土协定》。其主要内容为:(一)向日军道歉,撤换与该事件有关的军官,担保日人今后在察哈尔省可以自由行动;(二)取消在察哈尔省的国民党机构,成立冀东非武装区,第二十九军从该地区全部撤退;(三)中宋哲元撤职。这样,冀察两省大部分的主权丧失。
1935年11月,殷汝耕在通县成
华北事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