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绚丽到幻灭――太宰治死亡观形成原因分析
摘要:作为“无赖派”代表作家,太宰治的死亡观在其文学作品有着很明显的体现,本文通过从他的成长背景、对药物的依赖以及退出左翼运动等三个角度着手,分析太宰治死亡观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太宰治死亡观原因
一、青少年时期特殊的成长背景
1909年6月19日,太宰治出生于青森县北津轻郡金木村,是当地望族津岛源右卫门与妻子的第十个孩子。当时的津岛家族在当地是屈指可数的大地主,是一个有着几十名佣人的大家族。出生于富豪家庭的太宰治,对“家”却有着非常复杂的感情。通常青少年时期的人生经历对一个作家以后的作品有着相当大的影响,青少年时期经历对一个人性格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进一步影响到其成年后的人生观。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对太宰治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这也在他的作品当中有着非常鲜明的体现。
太宰治的父亲津岛源右卫门是众议院的议员,由于忙于工作几乎整天不在家,很少能有和孩子交流的机会。太宰治的母亲体弱多病,太宰治出生之后一滴母乳也没有喝就被奶妈抱走,之后一直由叔母抚养。孩提时代起太宰治就接触不到父母的关爱,在他眼中一直把叔母当作母亲来看待。在后来的自传体小说《回忆》中,关于自己的父母他这样写道:“我的父亲是一个非常忙的人,几乎不在家,即便在家也不会和我们小孩子在一起
……喝奶妈的奶在叔母怀里长大的我,甚至直到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还不知道母亲的存在。”
除了缺少父母的关爱,童年时期的太宰治还缺少兄弟姐妹的亲情。由于自己被叔母抚养,兄弟姐妹很少和太宰治一起玩耍,在太宰治眼中,他更像一个旁观者:“排行在我上面的哥哥开始女婿女婿的骂着我,从雪橇棚子外打我屁股。我咬着牙忍受着这种屈辱”。被自己的哥哥这样欺负,太宰治更加感觉到孤独。不能像普通人家的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疼爱,必然会导致幼小太宰治的心中产生“自己是多余的”卑微、孤独的心理。太宰治软弱的性格的形成根源,可以归根于这段时期的成长经历。尽管太宰治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对对家乡的那种眷恋,但是童年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兄弟间的友爱,导致太宰治敏感脆弱性格的形成,这样的性格也进一步导致他忧郁消极的人生观,对生活的绝望和对死亡的向往。
二、药物依赖所导致的痛苦
太宰治从中学开始就出现了对镇静剂的依赖倾向。1929年自杀未遂、1930年和田部渥美的殉情自杀未遂、1937年同小山初代殉情自杀未遂时均服用了镇静剂。1935年4月,太宰治因患阑尾炎并发腹膜炎入院接受手术治疗,术后为了缓解疼痛,几乎每天都会注射吗啡。出院以后继续通过当地医生长直登为自己注射吗啡,几乎到了每天都要注射的地步。病情好转之后,依然习惯性的注射麻醉品,这与他在3月被东京帝国大学退学、8月芥川奖落选等当时的糟糕处境不无关系,这个时期太宰治对麻醉品的依赖,除了缓解生理的痛苦,更多的是对现实的逃避。
1936年2月,在佐藤春夫的强烈忠告下,太宰治再次入院,接受了为期十天的戒毒治疗。期间太宰治经常溜出医院到外面去饮酒,可以看出太宰治克服自己习惯化行为的意志不强。出院之后,太宰治再次通过长直登购买麻醉剂。同年10月,井伏鳟二等人再次强行把他送至武藏野医院,当时他每天注射吗啡的数量达到了3支,身体几乎到了彻底崩溃的程度。
青少年时期缺少家庭温暖导致太宰治内心产生病态的渴望和异常的冲动,进而发展到依
从绚丽到幻灭――太宰治死亡观形成原因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