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不厌其烦
摘要:新闻语言是汉语语言变体的一种,有着不同于其他语体的独特性质。由于是面向大众的媒体传播语言,对其准确性、规范性方面的要求更高。新闻工作者在新闻写作的过程中须深思熟虑、精雕细琢、不厌其烦地咬文嚼字,把误差降到最低点。本文以最近的新闻材料为例,分析了其中暴露出的新闻记者语言运用能力薄弱的缺陷:用词过于随意,违背常理;语法观念淡薄,言辞龃龉;忽略“言外之意”,措辞草率。
关键词:咬文嚼字随意言外之意新闻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是思维的体现形式,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有了语言才有了人类的社会,才有了关于人类生活的一切。我们不敢想象,丧失了这个人类独有的天赋后究竟是什么样子。聪明的人类又不满足于口耳的直接交流,为了实现跨时空的信息传递,于是,又创造了文字。就汉语而言,其有文字记录的历史,至少有3500―4000年。于是,便有了口语和书面语之别。口语由于发生在口头的交流之中,缺乏一定的修辞,因此,简洁生动,活泼自然;书面语则是经过加工润色后的口语,庄重严肃,严谨凝练。当然,随着人类的进步和语言文字的发展,口头的语言同样可以用书面形式直接记录,书面语言也可以用口头的方式来加以表达。在打破了传递媒介的限制后,二者的区别更多的是在于色彩方面。于是,便产生了不同的语体,也就是通俗讲的
“在什么地方说什么话”“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新闻语言便是语体的一种,就汉语而言,它不是于汉民族共同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却有着不同于其它语体的独特性质。而且,由于是面向大众的媒体传播语言,受众对其准确性、规范性方面的要求更加苛刻。这样,新闻工作者在新闻写作的过程中须深思熟虑、精雕细琢,力求完美。可以说,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做得不容易,因为我们所使用的是博大精深的汉语,于是,有时难免不尽如人意,而加强语言修养,不厌其烦地咬文嚼字,把误差降到最低点,便是我们最好的选择。近几天,《人民日报》连续刊登“加强网络监管”和“反腐败”方面的文章,体现了媒体和撰文记者敏锐的洞察力,充分认识到网络上和现实社会中存在某些弊端已到了“忍无可忍”的境地,呼吁相关部门和公众给予重视。我们认为合乎实情虽十分必要,但在其中暴露出的新闻记者语言运用能力薄弱的缺陷,不容忽视。这里,我们以最近的新闻材料为例,与新闻记者们商量着试析其中的不确之处,如果能对今后的新闻写作提供些帮助就再好不过了。
一、用词过于随意,违背常理
《人民日报》2012年12月21日 01 版文章《依法才能更安全更方便》有这样一段表述:“谈到网络管理,有人认为,是不是说话就不那么自由自在了?其实不然。”初看起来,其实无伤大雅,我们都理解作者的意思,但对于官方媒体来说出现这样的问题,确实有些不该。“认为”这个动词后面的搭配对象一定是确定的,它是用来表达作者态度的,表达的态度当然不是这种是非疑问的形式。汉语的许多动词存在着搭配的差异,“发挥”和“发扬”,“改善”和“改良”,都存在着不小的差别。这是语义选择的结果,用错了便会产生语义冲突。上面的表述如果调整为
“谈到网络管理,有人提出疑问,是不是说话就不那么自由自在了?其实不然”,也许会更容易让人接受。事实上即便这样疑问后面的话也是需要加上引号的,否则,仍是说不过去。类似的情况《人民日报》2012年12月22日 02版《网络匿名助长犯罪妨碍打击》一文中也存在:
咬文嚼字,不厌其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