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历史登革热疫情
1928年杭州和宁波发生流行
其中杭州,罹患率达90%
1929年杭州再次发生流行
此后至2003年,未再发现疫情
我省近期登革热疫情
2003年5月发现首例输入性病例
2003年2例、2004年6例(其中1例引起爆发)
2005年9例、2006年2例
2007年截至4月4例
来源:东南亚:新加坡、柬埔寨、泰国、
老挝、马尔代夫、斯里兰卡
南美洲:苏里南
患者为境外经商、务工、留学、旅游
病原学
登革病毒,黄病毒属,4种血清型:DEN-1、DEN-2 、 DEN-3、DEN-4 ,各型都能引起本病,并能激发型特异抗体。各型间免疫保护不明显。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蚊子叮咬传播,新疫区普遍易感。
病原学
形态结构:
呈哑铃状、棒状或球形登革病毒的三维结构图样
单正链线状RNA,长约llkb
3种主要结构蛋白
核心蛋白(C)
膜蛋白(M)
囊膜蛋白(E)
病原学
病毒的理化特性
-70℃或冻干4℃存放较为稳定;对乙醚、氯仿等脂溶剂敏感;50℃10min、超声波(560KHz)、%福尔马林、龙胆紫、乳酸、高锰酸钾均可灭活病毒。
媒介伊蚊
埃及伊蚊
广布于热带、扩展到亚热带
如非洲、美洲
白纹伊蚊
广布于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并伸达温带
如中国、泰国、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等
扩散速度很快
近年已传带到北美、南美、欧洲和非洲有些国家
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存在种间竞争
登革病毒感染的疾病谱
普通的发热病人
登革热
登革出血热
登革休克综合征
轻型登革热
普通发热表现,病程短、症状不典型
第一次被登革病毒感染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典型病例
发热+伴红、痛
突然发病,畏寒、持续发热(24~36小时内可达39~40℃,部分患者表现为双峰热);
伴疲乏、胃纳差、恶心、呕吐等症状;
伴酒醉貌,面颈胸潮红,结膜充血;
伴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以及肌肉、关节和骨骼痛;
皮疹
于病程的第3~7天出现,多为斑丘疹。
多样性皮疹(麻疹样、猩红热样)、皮下出血点等
分布于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多有痒感
大部分不脱屑,持续3~5天。
登革热防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