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困境
1873年,大清国第一次切身感受到什么叫“环球同此炎凉”——发端于美卷天朝。
因建设成本高涨,预期收益下降,美国铁路在充当了多年的全球经济引擎后突然熄火,泡沫破裂如同弹片横飞。9月18日,拥有大量太平洋铁路债券的美国杰依·库克金融公司宣布破产,金融风暴迅速波及全球。
此时中国正是丝茶采购旺季,大量资金通过本土钱庄早已放贷出去。寒流袭来,上海滩的各外资银行纷纷收紧银根,从本地钱庄手中催收贷款,而本土钱庄一时却难以从数以万计的农家回收款项或产品。祸不单行的是,以1869年开通苏伊士运河为标志的交通革命,导致了西方市场对中国丝茶仓储量的需求急剧下降,中国丝茶正在经历一个定价权从卖方向买方转移的质变时期。
两股寒潮叠加,本土钱庄与大丝行迎来了倒闭的高潮,经济危机迅速在全国蔓延。正忙于应对这股经济寒潮的大清政府,似乎并没有注意到,寒潮下还有一个更大的危机正在酝酿——白银的全面衰退。热钱套利
在这场金融危机中,美国宣布禁止银币的自由铸造,实际上废止了以金币和银币同时作为本位货币的“金银复本位”制度,而采用金本位制——但因美国特色的社会制度,这一变革到1900年才被国会正式确认。从现有的文献看,大清国并没有注意到这一变化,更没有预料到这一变化将对自己造成远比金融危机更为深远的影响。
其实,西方人早就不爱银子了——他们更爱金子。
银子之所以不受待见,是因为它的产量太大。在19世纪之前,大多数国家都实行“金银复本位”制度,但随着白银产量大幅增加,金银比价陷入混乱,扰乱了金融市场。英国率先在1816年实行“金本位”制,其他欧洲国家相继跟进。
不久前的1871年,德国获得普法战争赔款后,实行金本位制;而“拉丁货币联盟国”(法国、比利时、瑞士、意大利等国)也在不久之后的1878年宣布禁止银币铸造。
银子被废,身价狂跌,继续实行银本位的大清国,便成为接盘的下家,大量国际游资带着日益贬值的白银,开始涌入中国抢购各种商品,主要是原材料。1876年,大清海关的外籍专家们指出:“欧洲银价的跌落及银两对英镑逐年贬值的结果,使商人觉得以进口货款购买中国土产运回,比购买银行汇票汇回本国更加有利。”
正是在这样的利益驱使下,天子脚下的天津明显感觉到,从1875年开始外资加速流入。即便华北地区随后爆发了惨绝人寰的三年灾荒,足足饿死上千万人,史称“丁戊奇荒”,这种热钱流入的势头也丝毫没有减弱。1866年,天津仅有15家外企,到1880年新增了近20家;而到1890年,总数就达到了47家。
这对于地方官员来说,无疑是值得自豪的招商引资政绩。更令他们得意的是,这些外资企业大多数并不把获利所得的白银直接带回国,而是就地采购中国产品,甚至直接从海外带更多的白银前来采购。
当大清官员们依然停留在贸易顺差万能的思路中,为老外们不带走白银而高兴时,却并不知道,持续贬值后的白银,正在以低廉的成本换走中国的产品和原料。借银还金
根据美录,1873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银价便走入了为期40年的下跌周期。
以1873年的比价为基准,1879年银价下跌到了84%,1889年则继续下跌到71%,1894年甲午战争那年,则跌到了48%,到1903年探底只剩36%。也就是说,继续实行银本位的大清帝国,在这
白银困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