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疗法
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 借助热力排除罐内空气, 造成负压, 使之吸附于腧穴
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常用于感
冒、头痛、 不寐、肩凝症、 腰痛病、 项痹病、 胃脘痛病、 痛经及带状疱疹等疾病。
―、基本技术
目前常用的罐具种类很多,如:竹罐、陶罐、玻璃罐和抽气罐等。拔罐方
法有火罐法、 煮罐法、抽气罐法等, 其中火罐法最为常用。 操作时用镊子夹住 95%
的酒精棉球, 点燃后在罐内绕 1 ~ 3圈再抽出, 并迅速将罐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
这种方法比较安全, 但须注意的是点燃的酒精棉球切勿将罐口烧热, 以免烫伤皮
肤。
根据病情需要,在具体运用火罐时,还有留罐、走罐、闪罐、刺血。
1、留罐
拔罐后将罐子吸拔留置在施术部位 5~10分钟,然后将罐起下。
2、走罐
一般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如腰背部、大腿部等。一般选用口
径较大的玻璃罐,先在罐口或欲拔罐部位涂一些凡士林油膏、 液体石蜡等润滑剂,
再将罐拔住,然后用右手握住罐子,上下往返推移,至所拔部位皮肤潮红、充血
甚或瘀血时,将罐起下。
3、闪罐
将罐拔住后,又立即取下,再迅速拔住,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上起下,起下
再拔,直至皮肤潮红为度。
4、刺络拔罐
将应拔部位的皮肤消毒后, 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刺, 然后将火罐
吸拔在点刺的部位上,使之出血,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一般针后拔罐留置 5~
10分钟。
二、常见疾病的拔罐疗法
(一)感冒
感冒是常见的外感疾病,四时均可发生,尤以冬、春季气候骤变时为多。
表现为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本病的发生是因病
邪侵入人体肌表所致。邪气乘虚由皮毛、口鼻而入,偏寒者,则致寒邪束表,肺
气不宣,阳气郁阻,毛窍闭塞偏热者,则热邪灼肺,腠理疏泄,肺失清肃。本病
相当于西医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
治法:取背部督脉和膀胱经穴为主。走罐及留罐法。
操作步骤:患者取俯卧位暴露背部,在督脉和膀胱经上均匀涂抹液体石蜡
等润滑剂,用闪火法拔罐,将火罐扣在督脉上,然后医者用右手握罐,以左手扶
住并拉紧皮肤, 上下往返推罐 3~5次,待皮肤潮红, 再将火罐分别移至两侧的膀
胱经 , 用同样的方法在两侧膀胱经上各走罐 3~ 5次,最后将火罐停于大椎、 风门、
肺俞等穴,留罐 10分钟后起罐。起罐后,擦净润滑剂。
特别提示:此法选用的火罐不要过大,操作时应注意轻吸, 勿刺激过强,
皮肤潮红即可。操作完毕后,嘱患者注意覆盖背部, 勿使背部受寒。
(二)腰痛病
腰痛病是以自觉腰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证,表现为腰部重痛、酸麻,拘
急不可俯仰, 或痛连臀腿。 本病的发生主要与感受外邪、 跌仆损伤或劳欲过度等
有关。其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标准。本病相当于西医
的腰部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背肌筋膜炎等。
治法:取腰部督脉和膀胱经穴为主。走罐及留罐法。
操作步骤:患者取俯卧位,背腰部皮肤充分暴露。先在背腰部正中均匀涂
抹液体石蜡等润滑剂, 用闪火法将中号玻璃罐扣在督脉上, 医者左手扶住患者肩
部,右手握住火罐, 缓慢沿督脉推进或拉回, 如此往返推拉 10~15次,反复操作,
直至皮肤深红或紫色为度。 然后于腰部
拔火罐基础知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