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导入
问: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礼”
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什么?
“仁”
据统计,“仁”在《论语》中出现的次数达109次,那么,什么是仁,怎样做才能达到“仁”,施“仁”之后会怎么样?(同学说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其实,从文字上看,仁就是人旁加二,二有多的意思,很多人能够聚在一起和平共处,这就是仁。这样才能和平共处呢,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请同学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补充:印度耆(qí)那教的经典中说道:“人应当到处漫游,自己想受到怎样的对待,就应该怎样对待万物。”
印度史诗《摩诃(hē)婆罗多》:“毗耶婆说:你自己不想经受的事,不要对别人做;你自己想往渴求的事,也该希望别人得到——这就是整个的律法;留心遵行吧。”
耶稣说:“你要别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他们。”
公元七世纪,穆罕默德曾宣布:“最高贵的宗教是这样的——你自己喜欢什么,就该喜欢别人得什么;你自己觉得什么是痛苦,就该想到对别的所有人来说它也是痛苦。”
我们中华民族的情况又如何呢?我们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因为孔子清楚地表述了这种思想。
一、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归:称许,赞许。为:做
由己:依靠自己。
【译文】
克制自己(的私欲)回复到礼就是仁。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天下都会称许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靠别人吗?”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注释】
目:条目,详情。非…勿…:不…不…。
不敏:指资质愚钝。事:从事,实行。
【译文】
颜渊说: “请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看,不合乎礼的不听,不合乎礼的不说,不合乎礼的不做。
颜渊说:我颜回虽然资质愚钝,愿意实践这些话。”
这一则孔子回答了什么是“仁”
克己复礼
什么叫克己复礼。
指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
什么样的行为是克己复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克己复礼后会怎么样
天下归仁。
“仁”和“礼”的关系怎样?
在孔子看来,“仁”和“礼”是融为一体的,“仁”是“礼”的精神支柱,“礼”是“仁”的一种体现,“仁”是目的,而“礼”是手段,是为实现“仁”这一道德的最后完善而服务的,其核心仍是“仁”。
生活中,我们都会有很多欲望,有些欲望是合理的,而有些欲望则是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要加以克制,即克己复礼。学生举例。
二、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使:使唤;(;;;
;) 家:古代大夫的家族。
邦:国,古代诸侯的封地。(定国安邦)
【译文】仲弓问仁。孔子说:“出门时要象会见贵宾一样庄重,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祭祀一样严肃。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于人。在诸侯国做官、为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
仲弓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
这一则中,孔子回答什么是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施仁之后会怎样: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说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现实意义?
它意味着,我们不是在他人对我们好的情况下,才回报式地对他人好;我们对他人好,也根本不是为了得到他人的回报;我们要不求回报地对他人好,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事君使民都要严肃认真
己所不欲333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