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防护
第九章:
人类受到照射的輻射源有两类,即天然辐射源85%和人工辐射源15%。天然辐射分为宇宙辐射、陆地辐射。,,可引起肺癌。
医疗辐射是最大的人工辐射的来源。
宇宙射线强度随海拔高度和纬度变化,海拔效应、地磁纬度效应。
辐射生物效应分为确定性效应和随机性效应。
确定性效应:有剂量阈值,严重程度随剂量的增加而加重。
随机性效应:无剂量阈值,有害效应的严重程度与受照射剂是的大小无关。发生概率随受照剂是增加而增加。
。
随机性效应有致癌效应、遗传效应。
遗传效应:性腺受到电离辐射,引起生殖细胞的损伤(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可以传递下去并表现为受照者后代的遗传紊乱,达种出现在后代中的随机性效应称为遗传效应。
胚胎死亡(受孕0~9天);畸形(受孕后9~42天);智力低下(妊娠8~15周);诱发癌症(出生后10周岁之内)。
皮肤效应的确定性效应(急、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随机性效应为诱发癌症。
影响放射损伤的因素:1、电离辐射有关的因素:(1)辐射种类和能量(射线的电离密度与其穿透能力成反比,穿透能为a<B<r);(2)吸收剂量;(3)剂量率;(4)分次照射(分次愈多,各次照射时间间隔愈长,生物效应愈小);(5)照射部位;(6)照射面积:(7)照射方式。2、机体有关的因素:(1)种系(种系演化愈高,组织结构愈复杂,辐射敏感性愈高。);(2)个体及个体发育过程(越幼稚越敏感);(3)不同组织和细胞的辐射敏感性(淋巴细胞最敏感)。
第十章
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作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
1990年发布了ICRP第60号建议书;1996年《国际电离辐射防护和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IBSS)正式出版。
当量剂量(组织器官)=辐射权重因子X吸收剂量;有效剂量(个体)=组织权重因子X当量剂量
与辐射有关的人类治动分为引起照射增加的“实践”和减少照射的“干预”。
防护基本原则:1、实践的正当化:对于辐射的实践,须保证对受照个人或社会能产生足够的利益可以抵挡它所引起的辐射危害,否则就不得采用;2、防护的最优化:对一项实践中的任一特定的源,个人剂量的大小,受照的人数,以及在不是肯定受到照射的情形下其发生的可能程度,在考虑了经济和社会因素后,应当全部保持在可以合理做到的尽差低的程度。这一程序应当受到限制个人剂量的约束,对潜在照射应当受到限制个人危险的约束;3、个人剂量及危险限制:个人受到的所有有关实践产生的照射,应当遵守剂量限值,或者在潜在照射情形大遵守对危险的某些控制。
限制内容
职业
16~18岁少年
公众
有效剂量
20mSv/a
6mSv/a
1mSv/a
当量剂量
眼晶状体
150mSv/a
50mSv/a
15mSv/a
皮肤和四肢
500mSv/a
150mSv/a
50mSv/a
第十一章
外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1、时间防护;2、距离防护;3、屏蔽防护。
对屏蔽材料的要求:1、防护性能;2、结构性能;3、稳定性能;4、经济成本。
铅
放射防护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