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教学目的要求】
认识课程的性质和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初步了解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基本分类和主要流派,以及语言学的学科地位。
一、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
二、语言学的建立(发展阶段)
三、语言学的流派
四、语言学的类别
五、语言学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
六、语言学的功用
一、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
(一)“语言学”定义: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
语言的性质:
1、符号系统。
2、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3、人类的思维工具。
语言的结构:音+义——语音、词汇、语义、语法
物质载体:文字
语言的发展:
1、怎样产生?
2、有哪些演变规律?
3、历史发展的情况?
(二)语言学的对象——语言
从研究对象看:
横向研究——包括书面语,口语和外语
纵向研究——包括“活”语言和“死”语言
从研究结构看:
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义和文字等方面。
(三)语言学的任务
理论上阐述语言的性质、结构和功能,通过考察语言及应用的现象,揭示语言存在和发展的规律。
挖掘语言本质,概括规律→总结、整理出系统的理论→指导人们的语言实践
语言学的研究主要在于语言的符号性结构上。
例:鸡吃食/ 食,鸡吃
同时,它还必须研究语法结构的约定俗成的规律及其组合的演变规律。
例:食吃鸡
(四)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语言本身构造复杂→从不同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
研究步骤:总——分——总
先分成语音、语义、词汇和语法四个部分→描写分析特点,比较差异→综合各种研究成果,归纳一般规律
以汉语研究为基础,通过汉语了解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
二、语言学的建立
1、语言学产生原因
适应社会需要,改进方法而产生
2、从语文学到语言学
语言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关系密切,引起注意→语言研究源于中、印、希腊文明古国(语文学三个源头)
(1)中国:文言文的延续,古籍阅读的需要→形成以研究文字、音韵、训诂为主的“小学”
(2)印度:解读经文的需要→梵语语言的研究起步早→“声明学”;《巴尼尼经》(梵语语法专著)
(3)希腊:哲学的巨大影响→迪奥尼修斯·特拉克斯写出了第一本被称为“语法最伟大的权威”的《希腊语法》→哲学家用逻辑研究语言→奠定了语法研究的基础
拉丁语分布广,使用时间长→拉丁文语法的重要性
3、语文学的局限
(1)研究对象狭窄
传统语文学主要以书面语为主要研究材料,不重视口头语言的研究,而由于经典古文语法的规定性,往往使语言与现实脱节。
(2)研究目的单纯
传统语文学研究语言,主要是给政治、哲学、宗教、历史、文学方面的经典著作作注解,目的为了读懂古籍,不重视语言结构本身,对语言性质和规律缺乏科学认识。
(3)研究地位低下
传统语文学始终处于附属地位,因此不能形成独立的科学。
4、语言学的建立
虽然语文学存在局限,但却为语言学的建立准备了材料。
社会进步→使用语言的状况发展,交往频繁→交际的范围超越国界,对语言表达的要求提高→要求对语言本身进行各方面的探索
19世纪初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建立标志着真正独立的语言科学诞生。英国人威廉·琼斯提出“印欧语假设”,成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先驱。德国学者施列格尔第一个提出“比较语法”。他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草创者。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人是丹麦的拉斯克,德国的博普和格里木,俄国的沃斯托可夫。他们共同研究使语言纳入了历史的科学的轨道,把它当作研究的独立对象。
三、语言学流派
历史比较语言学
结构主义语言学
转换生成语言学
简单了解:各学派的贡献、地位、代表人物和优点、缺点
1、历史比较语言学→标志着语言学科的正式诞生
从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开始,语言学从此摆脱了经学的附庸地位,用历史的观点和历史比较法研究语言现象,注意探讨规律,走上了科学的独立发展的道路。
在理论和方法上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19世纪初→初级阶段:丹麦拉斯克(R·Rask)
德国格里木(J·Grimm)和博普(F·Bopp)
19世纪中期→发展阶段:德国的施莱歇尔(August Schleicher)
按照语言的来源和亲属关系作“谱系分类”,从事有关亲属语言早期的原始母语的构拟和重建→语言亲属关系的直观性
19世纪末→新语法学派时期:德国的奥斯特霍夫(H·Osthoff)和布鲁克曼(K·Brugmann)创办《形态学研究》,宣布“语音演变规律不允许任何例外”——类推作用
教学目的要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