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学基础
一、眼球的构成
二、角膜的组织学结构及生理特征
组织学结构::5~6层鳞状上皮细胞组成,排列整齐,易受外界损伤,但修复快,24小时即可生长,不遗留瘢痕
:均匀无细胞成分,损伤后不能修复,遗留瘢痕
:占角膜厚度90%,由排列规则的胶原纤维组成,损伤后由瘢痕组织代替
:与前弹力层厚度大致相等,修复能力强
:由一层六角形扁平细胞构成
生理特点:排列规则有序,具有透明性
良好的自我保护和修复特性
富含感觉神经,感觉非常敏锐
角膜无血管,营养主要来自房水、泪膜和角膜缘血管网
上皮再生能力强,损伤后快速修复,不留瘢痕
三、房水循环途径.
睫状体产生→后房→前房→前房角的小梁网→Schlemm管→集液管→房水静脉→睫状前静脉→血循环
四、瞳孔光反射路径
传入路:与视觉纤维伴行,在外侧膝状体前离开视束,经四叠体上丘臂至中脑顶盖前核,在核内交换神经元,一部分纤维绕中脑导水管,到同侧E-W核,另一部分经后联合交叉,到对侧E-W核
传出路:两侧E-W核发出的纤维,随动眼神经入眶,至睫状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后,由节后纤维随睫状短神经到眼球内瞳孔括约肌
五、视网膜的组织学结构.
①色素上皮层;②视锥视杆细胞层;③外界膜;④外核层;⑤外丛状层;⑥内核层;⑦内丛状层;⑧神经节细胞层;⑨神经纤维层;⑩内界膜
六、眼眶骨的构成.
额骨,蝶骨,筛骨,腭骨,泪骨,上颌骨,颧骨
泪器的组成.
八、六条眼外肌的名称及功能.
上直肌上转,内转内旋下直肌下转, 内转外旋
内直肌内转外直肌外转
上斜肌内旋,下转,外转下斜肌外旋,上转,外转
九、视路的定义及组成.
定义:视觉信息从视网膜光感受器开始,到大脑枕叶视中枢的传导径路
组成: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枕叶视中枢
眼睑病
一、睑腺炎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临床表现:,疼痛,硬结,压痛
,压痛
~3天后脓肿局限,形成黄色脓点
,伴发热,寒战,头痛等全身表现
治疗:,促进眼睑血液循环,炎症消散
二、睑板腺囊肿的定义和临床表现
定义:睑板腺特发性无菌性慢性肉芽肿性炎症
临床表现:1眼睑皮下肿块,无疼痛及压痛,无急性炎症征象
2相应的睑结膜面呈紫红色
3肿块较大,患者眼睑沉重感,压迫眼球,产生散光,视力下降
4可自行吸收或破溃
5继发感染,临床类似内麦粒肿
三、三种睑缘炎临床特点的比较
鳞屑性
溃疡性
眦部睑缘炎
病因
睑缘皮脂溢出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莫-阿双杆菌感染
诱因
屈光不正,视疲劳,营养不良
屈光不正,视疲劳,不良卫生习惯
维生素B2缺乏
临床表现
睑缘充血潮红,表面有鳞屑,去除鳞屑无溃疡及脓点,睫毛易脱落,可再生
睫毛根部小脓疱,去除痂皮有溃疡,睫毛脱落不能再生,溃疡愈合后瘢痕形成,睫毛乱生
发生于外眦部,痒,异物感,外眦部睑缘和皮肤充血肿胀结膜慢性炎症
治疗
NS或硼酸水清洁
抗生素眼膏
NS或硼酸水清洁,清除毛囊内脓液,眼膏
硫酸锌眼水,口服 VB2
四、单疱病毒和带状疱疹病毒性睑皮炎的临床特点比较
单纯疱疹病毒性睑皮炎
带状疱疹病毒性睑皮炎
病因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三叉N第一支
部位
上下眼睑,下睑多见
头皮,前额,上睑,不越中线
临床表现
丘疹,水疱,眼睑水肿,水疱破溃结痂,脱落不留瘢痕,可有色素沉着,可以复发
前驱症状,神经痛,肿胀,水疱,化脓,溃疡,结痂脱落,遗留瘢痕,皮肤感觉数月恢复
伴发病变
角膜,唇部,鼻前庭
角膜炎,虹膜炎
治疗
结膜囊内滴无环鸟苷眼水,皮肤涂无环鸟苷眼膏
无环鸟苷眼膏,继发感染时加用抗生素
五、睑板腺癌、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临床特点的比较
基底细胞癌
鳞状细胞癌
睑板腺癌
好发人群
中老年人
中老年人
中老年妇女
好发部位
下睑近内眦部
睑缘皮肤黏膜移行初
上睑
早期
小结节,CAP扩张,色素沉着
呈乳头状瘤样
似睑板腺囊肿
晚期
中央溃疡,边缘潜行向周围组织侵蚀
溃疡,坏死,向周围和皮下,眼球,眼眶发展
形成溃疡或呈菜花状,向眶内扩展
转移
罕见
经淋巴系统转移
经淋巴转移
治疗
手术+放疗
手术为主,辅以放疗
手术
六、睑内翻的原因和临床表现
原因::内眦赘皮,睑板发育不良,鼻梁欠饱满所致
:常见于老年人,
眼科学重点总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