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班语言活动《捉迷藏》的实践与反思.ppt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1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班语言活动《捉迷藏》 的实践与反思 海口市琼山幼儿园 莫丽妹
活动前奏
听说张娜莲老师要来听课,我的思绪便有了小小的起伏,晚上睡觉都在担心我的课,做梦都在想着我的教案。“盼望着,盼望着”,课终于在我的“期盼”中结束了。庆幸的是,我的课还是比较顺利的上了下来,这也感谢中一班的孩子们对我的配合。和他们的互动、交流,让我感触很深。在孩子们排队走出教室的时候,课结束了,我的心总算放回了原来的位置。相信经过一次次的磨练之后,我会在园领导以及专家给我的建议、鼓励、指导下,更快地成长。
设计背景
对于任何一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来说,游戏永远是他们最钟爱的活动。捉迷藏这一游戏是孩子经常玩的游戏之一,不管玩多少次,孩子们总是那么的高兴,《捉迷藏》这首散文诗正适合孩子的这一兴趣特点。将黑夜、太阳和各种颜色都赋予了生命,变成了一群宝宝一起玩捉迷藏游戏的全部过程。这首散文诗的游戏性、趣味性强,非常符合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所以我选择了这一活动。
活动反思与调整过程
第一次的活动过程:
(一)、回忆游戏情节引出活动,初次欣赏诗歌。
1.“小朋友你们喜欢玩捉迷藏游戏吗?”
2.“你们知道吗,太阳也喜欢玩捉迷藏的游戏。那,它会和谁一起玩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分析:开始部分的提问“小朋友,你们喜欢玩捉迷藏的游戏吗”没能吸引孩子,引起孩子的兴趣。
(二)、欣赏课件,初步欣赏散文。
师:原来太阳和谁在捉迷藏?太阳数数的时候,颜色们在干什么?
分析:在第一遍利用课件欣赏散文诗后,我发现孩子并没有注意的去倾听散文诗的内容,(一方面与课件有关系,一方面与孩子的倾听能力有关系)所以,在欣赏散文诗后对于我的提问,孩子的脸上显得一片茫然,回答得五花八门,与内容无关。
(三)出示图片帮助幼儿分段理解诗歌内容
分析:接下来在利用操作图片帮助孩子分段理解散文诗内容的时候,图片的操作不合理(图片当中的一些背景是遮住的,老师一边朗读一边抽取),破坏了散文诗那种优美的意境。
四、游戏活动。 老师讲游戏规则后请每一位幼儿选择一种颜色卡片,进行游戏活动。
分析:在最后一个游戏环节中,本来孩子是很喜欢玩游戏的,并能通过游戏达到学习的目的,很可惜,在这一环节中我只是冠于了游戏这个名称,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游戏,孩子很机械的拿着颜色宝宝躲藏,老师提问“xx颜色躲在哪里”,回答的孩子寥寥无几。孩子没有享受到游戏那种快乐,我的教育目的也没有达到。
在整个活动中,我的提问语言不够精炼,比较拘泥于预先设计好的问题,同时,对于幼儿的课堂反应和突发状况考虑得不够周详,一旦幼儿的反应超出教师预期,我就显得有些慌乱,生硬地接上下一个环节,使整体环节之间缺乏流畅感、师生之间存在距离感,孩子感受不到散文诗的语言美、意境美。
总而言之,从这次的活动情况看,各个环节都需要进一步梳理。因此,针对第一次出现的情况,我对教案进行了修改。
第二次的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带幼儿进入布置好的情境中。 师:孩子们,快看呀,这里有一个美丽的花园了,我们一起在这里玩个“捉迷藏”的游戏吧。(玩游戏一遍)
分析: 这次运用游戏的方式导入活动,大大提高了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同时为下一环节做好了铺垫。
(二)、欣赏并理解散文诗“捉迷藏”。 1、教师边操作图片边朗诵诗歌一遍。
分析:这次我没有先用课件,而是利用老师优美的朗诵表演,同时对图片进行了修改,直接出示图片的方法,促使幼儿的注意力集中,达到好的倾听效果。同时出示相关颜色和物体的图片,形象的物体形象在视觉上加深幼儿的记忆。

中班语言活动《捉迷藏》的实践与反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qujim2013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3-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