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二版)知识点
绪论
解剖学:
是研究机体结构的学科。根据解剖程度可分为
大体解剖学:表观(表面结果,形态特征)、局部(特殊部位)、系统(器官)
显微解剖学:细胞学、组织学
生理学:
是活的有机体各种功能的学科(动态)。主要目标:
了解和预测机体对刺激的反应和规律
如何调节自身的生理活动
研究方法:
急性实验法:
离体组织器官实验法(活的或刚死,生理机能保持一定时间,人工环境)
活体解剖实验法(麻醉状态,活体解剖)
优点:条件对象简单,获得结果快
缺点:脱离整体有局限性
慢性实验法(完整清醒,较自然的外界环境)
优点:对象正常,正常生理活动,分析整体,调节机制
缺点:应用范围常受限制
新陈代谢:是指机体主动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
稳态调节方式
神经调节(主要反射)特点:迅速精准,作用部位较局限,时间较短
体液调节(激素,血液循环,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效应出现缓慢,作用广泛,时间较长
自身调节(组织细胞本身的生理特性)精确的局部调节,对自稳态有重要意义
负反馈:终产物或结果降低生理变化过程
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人体基本结构概述
细胞是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的结构
细胞膜的功能:物质、能量交换和信息传递
被动转运:当通道开放时,离子顺着浓度梯度通过细胞膜的跨膜转运方式
主动转运:把物质从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需要消耗能量,依靠嵌入蛋白质
胞饮胞吐作用:大分子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人体组织分为:上皮组织(被覆上皮,腺上皮)、结缔组织(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肌肉组织(骨骼肌,心肌,平滑肌)、神经组织(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细胞:结构和功能单位
神经元结构:胞体,突起(树突,轴突)
神经元分类:按突起数目分类
假单极神经元:一个突起,后分为两支(中枢突,外周突),位于脑神经节和脊神经节
双极神经元:两支突起(中枢突,外周突),多为感觉神经元
多极神经元:多位于脑,脊髓和自主神经节
按功能分类:感觉神经元(假单极,双极)、运动神经元、联络神经元
神经胶质细胞:不参与神经冲动传导,起营养、支持作用,参与髓鞘的形成
神经系统脑:延髓、脑桥、中脑、间脑、小脑、大脑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
脑神经(12对)
神经系统按解剖分
脊神经(31对)
周围神经系统感觉(传入)神经
按功能分躯体运动神经
运动(传出)神经交感神经
自主神经
副交感神经
常用术语
灰质: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聚集在一起,在大脑、小脑表面的灰质又称皮质
白质: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纤维聚集的部位,颜色苍白,大脑、小脑白质位于皮质深处,又称髓质
神经束: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功能相同、起止点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集合在一起形成的束装结构
神经核:在中枢神经系统中,除皮质外,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包括树突)常集合在一起形成的集团
神经节:在周围神经系统中,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
兴奋与兴奋性
刺激:引起细胞、组织活动状态发生改变的任何环境因子
反应:由刺激而引起机体活动状态的改变
兴奋:活组织因刺激而产生的冲动的反应
兴奋性:可兴奋组织具有产生兴奋的能力
阈值(阈强度):
人体解剖生理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