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哀祭文
在古代,人们产生万物皆有灵观念的同时,也就出现了祭祀。当
时祭祀天地山川,往往有祝祷性的文字,称作祭文、祈文或祝文。明
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说》中指出: “古之祭祀,止于告飨而已” ,其
文并无哀伤之意, 与后代的哀祭文是两码事。 而专门用来追念哀悼亲
友丧葬的文字, 古人常用的形式是诗歌。 春秋之际,《诗经》 中的《凯
《
风》、 葛生》、《黄鸟》、《蓼莪》 等哀诗, 悲切伤痛, 传诵于黄河流域。
战国以下,屈原的《九歌》 、宋玉的《招魂》、景差的《大招》等祭歌,
缠绵悱恻,流播于江汉之滨。到了两汉,又有《薤露》 、《蒿里》等挽
歌,哀音纤徐,声绕闾里。所以清代姚鼐在《古文辞类纂序目》中曾
说:“哀祭类者,诗有颂,风有黄鸟、二子乘舟,皆其原也。 ”
古代以散文形式出现的哀祭文, 最早见于《尚书》中的《周书〃金
縢》 :
惟尔元孙某,遗厉虐疾。若尔三王,是有丕子之责干天,以旦代
某之身。
写周武王病笃,周公旦祷于三王,请以身代,史官纳其祝册于金
縢之匮中。虽仍属于祭天祈祷之词,但毕竟悬念生死,情切骨肉,可
视为哀祭散文的萌芽之作。 其后,周代统治者为了巩固其宗法礼教制
度,特别重视厚葬,王公贵族卿大夫死后,都要在祖庙前举行祭奠仪
式,由史官宣读诔辞,以表彰死者功绩,并确定其谥号。儒家又把此
种仪礼伦理化、 规范化, 使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礼教的重要组成
-1-
部分。据《周礼》郑玄注称: “诔者,累也,累列生时行迹,读之以
作谥。”诔也就成为古代哀祭文的早期形式。同时《礼记〃曾子问》
中还规定“贱不诔贵,幼不诔长” ,又给它打上了明显的封建等级烙
印。最早的诔,据《檀弓》所载为鲁庄公诔县贲父、卜国,认为“士
之有诔,自此始也” 。但只有记事,而无诔辞。现存最早的诔辞,为
《左传〃哀公十六年》所载鲁哀公的《孔子诔》 :
旻天不吊,不【 A】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
呼哀哉尼父!无自律。
全文虽只短短数语,但词哀情切,体现了“祭奠之楷,宜恭且哀”
(明徐师曾《文体明辨》 )的抒情特征。因诔辞必经宣读,其中“呜
呼哀哉”的呼号语,就被以后哀祭文所广泛套用。
两汉之间,扬雄的《元后诔》 、杜笃的《大司马吴公诔》 、傅毅的
《明帝诔》、张衡的《司空陈公诔》 、蔡邕的《济北相崔君夫人诔》 、
卢植的《郦文胜诔》 等诔辞先后出现, 盛极一时。 其体例大致为:“选
言录行,传体而颂文,荣始而哀终。论其人也,暖乎若可觌;道其哀
也,凄焉如可伤。 ”(梁刘勰《文心雕龙〃诔碑》 )也就是前列小传,
记叙死者生平,表示颂扬之意;后写四言诔辞,称誉死者荣耀,寄托
哀悼之思。前者为散体,后者为韵体,从而开两千多年来哀祭文韵散
结合之先例。与此同时,由辞赋派生出来的哀辞、吊文,由颂神式祝
辞衍生出来的散体哀祭文也相继出现。哀、吊两体从文辞上说,要求
“情主于伤痛,而辞穷乎爱惜” 。(刘勰《文心雕龙〃哀吊》 )。一般都
前有序言,后有韵语,与诔辞近似。所不同的是早期哀辞“率以施于
-2-
童弱夭折、不以寿终者” (晋挚虞《文章流别论》 )。如曹植的《金瓠
哀辞》,悼念他十九岁天折的女儿:
在襁褓而抚育,向孩笑而未言,不终年而夭绝,何见罚于皇天,
信吾罪之
古代的哀祭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