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与神话
重庆大学贾雯鹤
四川外语学院讲座
一、《山海经》简介
《山海经》是先秦时期的一部重要典籍,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为“《山海经》十三篇”,并将其列为“数术略”中“形法”类之首。全书篇幅不大,不到三万一千字,包括《山经》和《海经》两个部分。
《山经》分为《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五个部分,故《山经》又称作《五臧山经》(或作《五藏山经》,臧、藏为古今字)。
《海经》分为《海外经》、《海内经》、《大荒经》三个部分。《海外经》包括《海外南经》、《海外西经》、《海外北经》、《海外东经》四个部分;《海内经》包括《海内南经》、《海内西经》、《海内北经》、《海内东经》四个部分;《大荒经》包括《大荒东经》、《大荒南经》、《大荒西经》、《大荒北经》、《海内经》五个部分。
从上面的简介来看,《山海经》方位展开顺序是南→西→北→东,和大家习惯的“东南西北”的顺序不一样,这是怎么会事呢?
原来,《山海经》作为主记山川道里的地理书,其方位顺序与我国早期地图的方位顺序是一致的。
从出土资料来看,早期地图的方向并非现在的地图那样“上北下南”,而是有“上南下北”的,“例如平山中山王墓出土的《兆域图》,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地形图》、《驻军图》、《禹藏图》和《阴阳五行》的插图等等,它们就都是以‘上南下北’为正”
早期地图
男左女右
《山海经》与图画
《山海经》不仅与地图颇有关联,而且与图画有关。根据文献记载来考察,《山海经》最初是有图的。
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第一云:“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可见,陶渊明还曾看到过《山海图》。
郭璞也曾见过《山海图》
郭璞,晋人,《山海注》注者。
《山海经·海外南经》:“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郭璞注:“能飞不能远,卵生,画似仙人也。”
《海外南经》:“歡头国在其南,其为人人面有翼,鸟喙,方捕鱼。”郭注:“画亦似仙人也。”
郭璞引图画作注,可见其亦能见到《山海图》。凡此都足以证明《山海经》最初是和图相配而行的。
古本《山海图》之所以失传,可能与早期的图画大都绘制在帛上有关。帛为丝织品,不易保存,故而失传。
山海经与神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