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织经
《罗织经》是一部专讲罗织罪名,角谋斗智的书籍,是唐武则天时所著,实际上就是“整人经”,“害人经”,教给人们如何编造罪状,安排情节,描绘细节,陷害无辜的人。
一、先确定对象。
二、从四面八方向中央发告密信件或检举信件,以期控制舆论。
三、等候有关机关或当权人物把这些信件“指示转交”下来,再进行相关调查。
四、根据交办的信件,把对象逮捕、审讯。
五、审讯时施用酷刑逼供,被告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招认,一是死于酷刑之下。
六、审讯时让犯人互相牵引,并扩大向外牵引,人数多寡和范围大小,随心所欲。
七、把被告口供整理编撰,使互相吻合,毫无破绽。
它是历史上制造冤狱的经典,它是酷吏赤裸裸的施恶告白,它是集邪恶智慧之大成的诡计全书,它第一次揭示了奸臣何以比忠臣过得更好的奥秘—权谋厚黑。
第一卷阅人
人们的情感许多是做出来的,世间的习俗许多是虚假的怎麼可以相信呢?孔子说:『甜言蜜语、和颜悦色、毕恭毕敬,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可耻的是他们心中藏著怨恨,表面却与人要好的虚伪行径。
人的欲望是多种多样的,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事情成功了便享受功劳,事情失败了便推托过错,圣人尚且不能超越这一点,这大概是人的本性所决定的吧。
欲望多了就会起贪心,极端自私就会有偏差,罪恶从此便产生了。老百姓害怕惩罚,官吏恐遭祸患,不得不收敛自己的行为;一旦有了机缘变故,谁都无法预料了。
受害常常是因为对人没有仔细的察验,遭受祸患往往是由於对人心慈手软。齐桓公过份相信臣子,以致被臣所杀。夫差没有吞并越国,最后却导致吴国灭亡。关系亲密没有超过父子的,可是像杨广那样的逆子却总是存在;施以恩德没有超过君对臣的,但是像王莽那样的奸臣起却从未断绝。因此说人的内心隐含著太多的欺骗,不能光看他的外表。世上的事缺少情爱,做好事的人最后却得不到功劳。相信别人不如相信自己,防范别人不要心存侥幸。
不学这种技艺,难道还能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吗?
第二卷事上
上司的疑心重,下属的恐惧就多。上司和下属的心意不一致,祸事便由此产生了。
高高在上的人骄傲,顺从他可使其心安。高高在上的人忧虑,忠于他可使其免除忧患。顺从不要回避献媚,忠心不要忌讳无理,虽然遭人诋毁也不能少做。上司能给你什么,自然能拿回什么,生死都控于人手,怎么能违背他们呢?因此有智慧的人擅长暗中猜度上司的心意,愚蠢的人只坚持自己的见解,他们福祸不同,都是源于这个原因。
主子没有喜欢手下的人势力过于强大的,臣子要戒除心中存有的非分之想。臣子权势过大会招致死祸,想法荒谬会导致灭亡。周公旦尚且惧怕,何况其他人呢?
上司没有不聪明的,下属绝无最有德行的。功劳让给上司,罪过留给自己。戒备警惕之心不要丢失,智慧勇力不要显露。虽然是最亲近的人也要忍心断绝,纵然是邪恶的事也不躲避。如果真的做到这样,不但上司会宠爱有加,而且宠信不会衰减。
第三卷治下
自愿处于下属的人很少。上级对下级的管理如果没有计谋,不是下级抵触上级,就是下级夺取上级的权力。
上司没有威严,下属就会闹出祸事。威严从礼仪中树立,并依赖于刑罚,放任它就会丧失。秘密的事不要让人参与,参与谋划的人一定要清除。宠信不要固定在一个人的身上,让一个人专权一定会带来祸害。心思一定要隐藏起来,与人交往不能过分亲密,希望下属由此感知上司的威严而生敬畏
《罗织经》白话全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