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山水诗的玄学佛学理趣.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山水诗的玄学佛学理趣
葛晓音介绍:
葛晓音,1982年获北大中文系中国古典文学硕士学位后留系任教。1989年起任北大中文系教授。九十年代曾任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即研究生院)人文社会系教授。现为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届北京市政协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是汉魏六朝唐宋文学。主要著作有《八代诗史》、《汉唐文学的嬗变》、《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山水田园诗派研究》、《唐宋散文》、《中国名胜与历史文化》、《古诗艺术探微》等。
我们要理解山水诗的意境美,必须初步了解老庄哲学思想以及佛教思想对审美思想的影响,才能看得懂其中包含的理趣。
中国古典诗词的成就极其辉煌。由于历史悠久,题材内容丰富、形式风格变化多样、表现艺术也是千差万别。因此怎样阅读和欣赏古典诗词也不能一概而论。要欣赏古典诗词,最基本的问题是理解。
虽然一般的注本对于字词的意思都会注出来,但是对其文化背景了解的深浅,也会影响到对文本的理解。例如从六朝到唐代,很多山水诗都包含着玄学佛学的理趣。我们要理解山水诗的意境美,必须初步了解老庄哲学思想以及佛教思想对审美思想的影响,才能看得懂其中包含的理趣。
山水田园是中国古代诗歌最重要的题材类型之一。从南朝到中唐,是中国山水田园诗的高峰期,其审美方式和精神旨趣都在这一时期形成,并且确立了山水田园诗的基本主题,这就是表现人对大自然活跃生命的深沉体悟,向往回归自然的淳朴和纯真。这种天人合一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就与这一时期老庄思想和禅宗的发展有关。
我们知道盛唐山水诗的最大特色之一是具有空静的意境美。这与山水诗的审美观照方式和禅宗性空的观念有关。澄怀观道、静照忘求,是中国山水诗独特的审美观照方式。“澄怀观道”是晋宋时期宗炳说的:“老疾俱至,名山恐难?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宋书?宗炳传》)所谓“澄怀”,是说诗人要让自己的情怀、意念变得非常清澄,没有一丝一毫的杂念,在这样的状态下才能体会山水中蕴藏的自然之道。所谓“观道”,指观察自然存在和变化的规律。“静照忘求”是王羲之在一首诗里说的:“争先非吾事,静照在忘求。”(《答许询诗》)意思是在深沉静默的观照中忘记一切尘世的欲求,甚至忘记自己的存在,这样就能达到心灵与万化冥合的境界。这种静照是吸取了道家和佛家的“虚静”“灵鉴”综合而成的。当心灵精神变得十分清澈透明的时候,就像一面晶莹的镜子,从虚明处映照出完整的自然。这时人们便认识到自然景物是以各种不同的形态姿貌客观地反映在人的心神中。宗白华先生曾经指出晋人特别欣赏清朗澄澈、明净空灵的美,(《论世说新语与晋人的美》),这正与其观照方式有关。在“虚明朗其照”(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序》)的审美视野中,一切自然的景象都是清朗明净的。由澄怀观道而获得的空明清澄的意象,几乎成为早期山水诗的共同特点,这种静照忘求的审美方式一直延续到盛唐,特别是王维、常建、王昌龄、柳宗元等唐代诗人,都很擅长描写空静的意境,这又与静照和禅的性空相结合有关。
禅宗的性空之说就是悟出自己的心性本来就是空无的,这样才合于大道。盛唐诗人常建的名作《题破山寺后禅院》,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种空境。
禅宗在初盛唐已经很流行。禅宗的性空之说就是悟出自己的心性本来就是空无的,这样才合于大道。我们来

山水诗的玄学佛学理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dfjmvg964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9-12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