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潮与后新诗潮的比较分析
70 年代末,尤其是 80 年代之后,诗歌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朦胧诗,作
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称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
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
新诗潮。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 。朦胧诗在当时作为
一种新诗潮,是七八十年代之交中国大陆文坛上令人瞩目的诗歌现象。
就在“朦胧诗”受到保守的、教条主义的艺术标准的则难事,另一些更年轻
的大学生诗人迅速 “崛起”,他们脱胎与 “朦胧诗” 而又很快地超越了 “朦胧诗”,
以“pass北岛”的勇气把新诗潮推向一个新的阶段,这些诗人被称为“后朦胧诗
人”、“后新诗潮”、“新生代”和“第三代诗人”等。可以说新诗潮与后新诗潮存
在着一定的关联性与区别。
两种诗潮产生渊源和主要方向的比较
总体上看,“朦胧诗”的发展以它的“命名”为分界,分为“前朦胧诗”阶段
和命名后的论争和影响阶段。 前者基本上存在于地下和民间, 后者主要发生在公
开的诗坛。
“前朦胧诗”阶段。在 1980 年“朦胧诗”被命名之前,自 70 年代中,这类
诗作就开始较多地出现了,但它们基本上只流传于民间,以食指、芒克为最先,
北岛、江河、舒婷、顾城等继之。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如食指的《这是四
点零八分的北京》,芒克的《城市》、《天空》,北岛的《回答》,顾城的《生命幻
想曲》,舒婷的《船》。
从 1980 年开始到 1983 年,“朦胧诗” 发展进入了公开诗团, 开始了他的影响
与论争时期。 1980 年后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 17 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
诗歌宣言。“朦胧诗”已经开始为公开接纳。不过,所代表的作品仅在一定程度
上反映了他们的艺术风格, 而另一些更加充分地体现了他们不同于现实主义传统
的新的审美追求的作品, 则引起了较大的争议。 所以,紧接着便出现了章明在 《诗
刊》上发表了的《令人气闷的“朦胧” 》的文章,“朦胧诗”由此得名。
而“新生代”或“第三代”是一个相当庞大而又十分庞杂的群体,尽管是一
个复杂的集群,方向众多,头绪纷纭。从其产生渊源和主要的方向上看,主要分
为两支。
首先,它来自于后期朦胧诗中文化寻根的一支,是其延伸与变异。这说明,
后新诗潮在一定程度上,有点继承性,但又有自己的特点与新的发展。江河、杨
炼等人处于建构东方现代史诗的热情, 以清醒的历史意识倾心于民族的原始神话
和历史素材, 企图通过对远古文化和先民生存景象的超验式复原, 来展现民族心
理的原型范式、 发掘民族的原始生命伟力, 但这种倾向又使这些诗人不断陷入历
史文化现象的深渊中不能自拔。于是便有了超越的一派: “新传统主义”和“整
体主义”。
“新生代”诗的第二个先导师“校园诗歌” 。在 80 年代初成长兴盛起来的大
学生诗歌,可以说是“新生代”产生的触媒和温床。当朦胧诗兴盛的时候,模仿
最热也最像的首先是一批校园诗人。 1982 年—— 1984 年的几年间,校园诗歌在
空前兴盛的同时主要分化为两种: 一是一些较为流行的热态生活诗活跃于诗坛的
表面,这些作品基本上切合了明朗的欢乐的时代情绪, 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同
赵恺、杨炼等人的作品格调相近;
新诗潮和后新诗潮的比较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