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大足石刻是中国石窟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世界石窟艺术中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间,中国晚唐景福元年至南宋淳佑十二年最为壮丽辉煌的一页。大足石刻始建于公元650年唐永徽元年,兴盛于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余绪延至明、清
在大足石刻北山数珠手观音石像,称是“媚态观音”。她身高不过三尺,头戴宝冠,脚踏莲花,体态轻盈仿佛随风欲动,眼角嘴角含颦欲笑而又略略带羞。给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关于这一尊石刻,有一个非常美丽的的故事,让后世为之动情。
据说,宋代有位老石匠想在北山雕一尊数珠手观音的女神像。可他设计了许多小样,都感到不满意。一天傍晚,他收工回来,闷闷不乐地坐到小溪边洗脚,忽然身后传来一阵少女的笑声:“瞧您的裤角都湿了。”他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位十三四岁的牧羊小姑娘。小姑娘见老石匠不无谢意地瞧着自己,不由得抿嘴含羞一笑。她那善良的心地和妩媚的样子,一下子激发了老石匠的灵感。老石匠忘却了劳累,重返山上,披星戴月,鬼斧神工,照小姑娘的神态将这尊人情味极浓的女神石像一气呵成。
2、大足石刻送子娘娘传说
古印度王舍城外有位美丽动人的牧牛姑娘,天资聪颖,能歌善舞。当为庆祝独觉佛出世而举行盛大集会时,赴会的五百人明知牧牛女已身怀有孕,却偏偏要强迫她起舞。致使胎儿坠地而死,被丈夫遗弃。她满怀悲痛,发誓在来世一定要吃尽城中婴儿。遂自杀身亡。
不久牧牛女变成了妖怪,与魔鬼半子迦结了婚,后有了五百个儿子。可她不忘誓言,每天定要去吃别人家的小孩。弄得王舍城内一片惊慌。此事惊动了释迦牟尼,赶去劝她,但她根本听不进去,不愿改恶从善。释迦牟尼见劝化不成,心生一计。趁牧牛女外出之机,将她五百个儿子中最心爱的一个藏了起来。牧牛女回到家中,发现爱子不见,悲痛欲绝。此时,释迦出现在她面前,对她说:“
你有五百个孩子,仅失一子,就如此痛苦,你每天去吃别人家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就不痛心吗?”说完飘然而去。牧牛姑娘听后,将心比心,从此,便皈依佛门,改恶从善。不仅不再食小孩,还成了保护小孩的“诃利蒂母”。群众俗称她为“送子娘娘”。
3、大足石刻九涅盘升天传说
佛年高八十,自知不久人世,于是启程回拘尸那城准备升天。走至半途,于娑罗树间涅般。众弟子悲痛呼号,有人引火自焚;王公百姓呼天抢地。大弟子迦叶远来后至,以头碰棺。佛感到不忍心,起而为众人留下最后脚迹于无恼害国。并说他此去,其母摩耶夫人携诸天女
摩崖造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