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中蟾蜍嫦娥形象
摘要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神话作为一支重要的组成成分, 贯穿于整个中华
文化发展历程。 神话故事不仅反映了中华文明的深邃内涵, 也寄托了中国人的美
好希望。 其中, 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中秋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关于嫦娥奔
月的神话故事从古至今融入了这一传统节日里, 维系着民族的延续和发展。 它表
达了人们向往爱情和自由, 并且祈求团圆的美好愿望。 通过查阅文献和资料, 对
嫦娥形象的进行分析来探究其中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怀。
正文
中秋节,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它不仅贯穿于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 也维
系了整个中华各族儿女共同生活在神州大地的无形纽带。
中秋节的历史渊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期。
据考证 :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中秋迎夜寒”。而此时的中秋还没有现
在如此多的含义, 仅仅是古人崇拜月神和先农祭祀的典礼, 这时候的中秋更多的
有一种宗教祭拜的成分。目的多是祈求神灵保佑来年五谷丰登。 《礼记 ・月令》
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这时候的中秋有了一些仪式。
之后中秋节不断发展,到了北宋,八月十五正式成为了中秋节。
与此同时, 伴随着中秋节在中华节日的地位日益的提高, 中秋节的文化内涵和仪
式也渐趋地丰富了起来。
从简单的聚会喝酒,到赏月、拜月。月亮在人们的眼里越加富有独特的意义,人
们更希望从月亮身上获得美好的希冀。 于是,人们不断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予
月亮越来越多的形象。 而在这些神话故事里, 我们无法回避这么一个在关于月亮
神话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 嫦娥。
关于嫦娥,关于嫦娥的记载最早见于大约成书于战国初年而后来佚亡的 《归藏》,
而有文献可循的是 《山海经 - 大荒西经》里的所记“生月十有二”之常羲。
关于嫦娥的来历在历史上众说纷纭,有许多版本。
在儿时,夜晚里我们从老人们口耳相传的故事里都知道月宫里有不懈捣药的玉兔,
不断砍树的吴刚,和寂寞的嫦娥。
但是,美丽的嫦娥却我们所讨厌的蟾蜍联系了起来。
其中将月亮和蟾蜍联系在一起的见于《淮南子・精神训》中说:“日中有踆乌,
而月中有蟾蜍。
这里将蟾蜍视为月亮上的精灵, 而嫦娥也是月神。 古代的神话通常有不同的版本,
从先秦到汉代, 或者更长的时期内, 丑陋的月精蟾蜍与美女嫦娥可以说是互相变
身的关系。月精既是蟾蜍,也是嫦娥。随着时间的推移二者渐趋统一,而我们渐
渐地把美女嫦娥相传,而遗忘了嫦娥的另一身份就是蟾蜍。
但为什么蟾蜍会成为嫦娥的化身呢。
在古代,蟾蜍是人们所敬仰的生物,不是我们现在躲之不及的可怕生物。
金蟾又称三足金蟾, 在中华民族神话传说月宫有一只三条腿的蟾蜍, 我们也把月
宫叫蟾宫。
三腿的蛤蟆被称为 “蟾”古人认为金蟾是吉祥之物, 所以我们经常看见在一些店
铺经常有金蟾含币的雕塑。寓意着财源广进。
古人为什么将自己崇拜的月亮跟蟾蜍也联系在一起呢?
在古代我们的原始社会还是母系社会。 由于原始社会到的生产力低下, 社会分工
还不是特别的明显。 人们主要依靠采集和狩猎来维系一个群落的发展。 这个时候,
女性所从事的采集所收获的食物就远比男性的狩猎猎物来的稳定。 在上古的神话
中,我们经常都能发现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历史现
月中蟾蜍嫦娥形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