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领土争端:经贸反制效果几何
来源于 财新《中国改革》 2012 年第 12 期 出版日期 2012 年 12 月 01 日 | 评论( 0)
尽管中国应该积极探索如何运用经济制裁手段,但绝不能滥用这些经贸筹码
财新《中国改革》 特约作者 金泽虎 罗俊霞
值此全球金融危机依然严峻时期, 中国的经济走势不容盲目乐观。 中国应当减少对经济
贸易的依赖程度, 同时在处理类似的领土纠纷时, 不能迷信经济手段或者经贸筹码。 但这并
不意味着解决领土争端不能指望所谓经贸筹码效应。
首先,在遇到涉及国家利益的外交纠纷时, 中国最擅长的就是打经济牌, 使用经济手段,
获得外交筹码与优势。在与中国有领土争端的国家中,无一不与中国有着紧密的经济关系,
经济贸易筹码使用恰当, 可以增强中国在领土争端中的优势地位。 中菲岛屿争端的阶段性结
局可以支撑这个结论。
第二, 领土边界争端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从英阿马岛争端的反复可见, 在很多
情况下, 它不只是牵涉一个国家实力的问题, 也是法律问题、 经济问题和历史问题。 在没有
万全之策以根本解决纷争的大背景下, 当务之急是要做持久战的准备。 在这个过程中, 分清
主次, 切忌激进。 要放弃毕其功于一役的冲动, 经济贸易领域多管齐下的组合拳是兼顾短期
与中长期效应的有效选择。
第三, 在前人的分析和研究中, 也能找到相关的佐证。 在相互依存的条件下, 政治与战
争手段受到一定的限制,国家对外行为受到一定制约,国家利益更多依靠经济手段来实现。
其中, 国家运用经济贸易手段对另一个国家的事务实施强制或干预, 目的在于对另一个国家
强加某种行为, 剥夺被干预国家对有关实物的控制权。 经济制裁并非仅是发达国家独有的手
段,广大发展中国家也可以把经济制裁作为维护国家利益和伸张国际正义的手段。
毫无疑问, 经济制裁的目的在于追求实现政策目标, 在外交实践中, 经济制裁仅仅是服
从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 绝非故意激化矛盾, 最终落脚点是促使各等互利
的基础上通过对话和协商妥善解决矛盾和分歧。
经贸筹码
首先, 举行海外招标, 或利用外资实施联合开发。 在北方四岛问题上, 俄罗斯邀请与日
本有领土争端的中国和韩国加入北方四岛的经济开发活动, 手段高明, 方法恰到好处。 这个
事实的启示是: 中华民族成功崛起不仅要在领土问题上主动排除外来干扰, 而且要在博弈的
过程中给自己增加实际利益,不局限于所谓道义收益,更不能“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甚
至两败俱伤。
其实, 南海周边的一些其他国家早就这样做了, 越南邀请多家西方甚至印度的石油公司
在南海日以继夜地抢占南海石油资源, 其他国家也如法炮制, 中国没有理由不以其人之道还
治其人之身。 这可以取得一箭双雕的作用: 一是在经济利益和战略资源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收
益,二是形成有效的领土实际控制权。 从大的方向上看, 通过这种联合开发或者国际招标的
形式, 还可以对中国今后利用外资的空间领域和产业结构起到优化升级的作用, 控制从领土
申索国的大宗商品或要素进口规模。
其次, 由于地缘因素, 中国和周边的陆上或海上有领土争端的国家之间, 都有千丝万缕
的经贸关系, 因此, 在国际经济贸易中, 中国还是有许多筹码
海洋领土争端:经贸反制效果几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