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汉族民歌赶马调的初步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赶马调源流的探索、现状研究及其产生的影响让人们更加了解这一鲜为人知的赶马调,从而感受贵州不仅仅有多彩的少数民族音乐,汉族也同样具有充满魅力的民歌。
【关键词】贵州;民歌;赶马调
一、序言
在很多人印象中,贵州似乎只是一个单纯的少数民族省区,其实,它也是一个由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组成的省。而且,汉族在这个大家庭中人口占有绝对优势。特别值得一说的是,由于汉人在贵州始建之初是从外地迁徙来的,千百年来与众多民族和睦相处、交往甚密,不仅使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互溶、互补,共同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贵州文化。同时,也保留了各民族拙朴、粗犷、独具一格的各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歌就是各民族音乐文化中的奇葩。[1]
在众多的民歌中,汉族民歌历史之悠久,特点鲜明,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有人说,每一支民歌都记载着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的发展史、劳动史、生活史或情爱史。这话没错,流传在贵州汉族地区的民歌“赶马调”就是典型例子,“赶马调”是过去西南地区马帮时代赶马人所唱的歌。它不仅描述了赶马人在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生活艰苦,被迫长途跋涉下的艰苦生活,也反映了过去赶马人在成年累月的运输途中的一种自娱自乐的消遣方式和乐观、自信的精神,寄托他们心灵的依靠。由于赶马调音乐高亢、质朴、旋律优美,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并对各地、各民族民歌产生深远影响,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与学术价值。
二、源流初探
西南地区在解放前有一种特殊的交通运输方式――马帮,就是按民间约定俗成的方式组织起来的一群赶马人及其骡马队的称呼。它更是茶马古道主要的运输方式。西南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得交通运输方式有很大的限制,地势高低不平、多山、水流湍急使得航海成为永不能实现的梦想。马帮则成为了西南地区人民的选择。封闭、保守的西南地区之间就通过马帮来进行经济、文化的交流。
《》云:至顺元年十一月壬申朔,云南行省言,亦奚不薛之地,所牧国马,岁给盐,以每月上寅日啖之,则马健无病。比因伯忽叛乱,盐不可到,马多病死。诏令四川行省以盐给之。是顺元诸路初食滇盐,至顺初乃改食川盐。[2]从此段描述我们可以看出过去贵州的盐、布匹这种食货物资比较紧缺,要从四川、云南等西南地区供给,交通工具就是马。而马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就形成了交通民俗,这种交通民俗简单点来说就是人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货物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中产生的民俗活动。在云贵川这种崇山峻岭、道路崎岖的地势环境下,马帮就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这种特定的地域环境中的代表者。
三、赶马调的影响
在西南地区赶马调不再单单是“赶马哥”独有的曲调,而是很有劳动人民喜爱的歌曲,它不只是赶马时演唱,而是在各种环境都被演唱,不仅是表现离别、思念的情感,更是抒发人们幸福之情的曲调。它对贵州各地、各民族、甚至周边邻省均产生重大影响。
(一)对汉族民歌的影响
《太阳出来照白岩》是赶马调最有代表性的歌曲,它使用的材料十分经济,发展手法十分简练,音乐形象质朴单纯、感情表达直畅真切,具有相当的可塑性,在贵州各地汉族民歌中都可以发现同它有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的曲调。这种徵调式五度四音列的山歌,辐射了省内外很多地区。
在以汉族为主体的遵义地区,有不少赶马调血统的山歌,如凤冈的《扯谎歌》,从其音阶组织、
贵州汉族民歌赶马调的初步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