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专题学习(一)
(一)官职 201809
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省、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
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院国史编修等。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
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
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
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
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二)古代官职任免升降常识
(1)任:担当,担任。
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毅,蒙毅,人名)(《史记·蒙恬列传》)
(2)授:授官,任命。
即军中拜授。(《汉书·翟方进传》)
(3)除:任命,授职。
除臣洗马。(《陈情表》)
(4)拜:授给官职。
拜亮为丞相。(《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5)征:征召,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史记·吕太后本纪》)
(6)辟: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7)荐: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荀)彧荐嘉。(《三国志·魏书·郭嘉传》)
(8)举:推荐,推举,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举孝廉不行。(《张衡传》)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孟子·告子下》)
(9)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或重新启用任以官职。
不如召甘茂于魏,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三人者,皆张仪之雠也。(《战国策·秦策二》)
(10)提:提拔。
然(魏收)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浮华轻险之徒,虽有才能,弗重也。(名行:名望和德行)(《北史·魏收传》)
(11)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与韩荆州书》)
(12)封:帝王授予臣子
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文化常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