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醉在课堂渡口
置身刘荃老师的课堂,不禁让我想起河面上的摆渡人。撑一支长篙,由此岸渡向彼岸,即使闭上眼睛,他也知晓这里的一山一壑、一沟一渠。是的,优秀的教师不就是一个智慧的渡者?在课堂这条思想、语言交织的激流里,破浪前行,无论险滩、激流,都不会遮蔽对语文独当之任的追寻。随着课的推进,你还会为渡者从容不迫,干净老练折服,看似不经意的笔墨折射出文本的独特之质,从言语理解向言语运用之妙摆渡,且将金针度与人。一个优秀的渡者,还善于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儿童的经验,整堂课都是学生兴奋地探究,一步步逼近精彩的风景,渡者只在旁边倾听、理解、等待、点拨,就在这“静悄悄”中,课堂实现了从学会向会学的转身。刘老师如何借用教材悄然“摆渡”?还是去他的课堂看一看。
把根留住
现在,高年级语文课,已鲜有生字词的教学,课堂上,多了喧嚣、热闹,而少了踏实、安静地识字、写字。但是,听说读写、字词句段篇是语文教学的“根”。刘荃老师的课堂,就让我们看到他对“根”的养护,整堂课不枝不蔓,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浸润在母语的河流中。公开课,每一分钟都要精打细算,刘荃老师却舍得花时间教识字、写字,重视“根”的培植。在语言文字的河流中,学生静静地听、默默地想、投入地读、热烈地议……课上的“三次批注”尤其让人称道,圈、点、批注,学生自主与文本对话,经历
“物我回响的交流”。刘荃老师说:“批注式阅读教学着眼的不仅仅是一篇课文、一项知识、一堂课、一段时间,而是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利用教材给学生指出阅读的门径,交给学生开掘文本宝藏的‘钥匙’,让他们于历练中,培养浓厚的阅读兴趣,习得科学的阅读方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具备较强的独立阅读能力。”“站在语文的根基上”是刘老师对教育原点的坚持,关注“根”的教育,并不排斥教学智慧的产生。请看下面这个片段: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看老师写课题《少年王冕》,“冕”的上半部分是“冒”字头,“ㄇ”最初是表示扎在头上的头巾,里面的第一横是表示发髻,第二横是表示发髻下面的眉毛,发髻和眉毛是不能和头巾连在一起的,所以这两横既不能靠左也不能靠右。请大家齐声读课题。(生读)
刘老师准确把握住母语的特点和儿童认知规律,教出了汉字的意蕴、文化。他教学“冕”字,引导学生回到古文字的世界,在追本溯源中,学生与祖先的智慧相遇,“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静止、无声的汉字活了起来,学生不仅理解性记住了汉字,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也悄然而生。
学生会了,教什么
五年级学生已有一定阅读能力,教师还未教,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就能读懂,王冕孝敬母亲、勤奋刻苦的形象也不难把握。那么,这样一篇写人的叙事性作品要教什么呢?
有的教师上《少年王冕》,以“王冕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主问题,让学生依据文本找依据。这样的
“演绎式”教学不能说毫无意义,但“主题先行”的阅读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而且“发现”的答案主要停留在课文内容上,更像是一堂思想品德课,丢失了“语文味”。
学生会了,教什么呢?刘荃老师的《少年王冕》,让我们看到了语文教师如何将学生由已知世界渡向未知世界。
1. 抓细节,品小说“言外之意”。叙事性作品中,细节是情节最微小的基本构成单位,但它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起到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细腻的情感,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林三松先生说,“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
沉醉在课堂渡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