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比例:是事物的整体之间、整体与局部之间、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体现2、尺度:是景物、建筑物整体和局部构件与人或人所见的某些特定标准的尺寸感觉。
节奏:是景物简单的反复连续出现,通过时间的运动而产生美感。
韵律:是有规律但又自由地抑扬起伏变化,从而产生富有感情色彩的律动感,产生更深的情趣和抒情意味。
规则式园林:整个平面布局、立体造型以及建筑、广场、道路、水面、花草树木等都要求严整对称。
自然式园林:以模仿再现自然为主,不追求对称的平面布局,立体造型及园林要素布置均较自然和自由,相互关系较隐蔽含蓄。
混合式园林:主要指规则式、自然式交错组合,全园没有或形不成控制全园的主轴线或副轴线,只有局部景区、建筑以中轴对称布局,或全园没有明显的自然山水骨架,形不成自然格局。
园林布局:由园林设计者把各个景物按照一定的艺术规则有机的组织起来,创造一个和谐完美的整体,这个过程称之为园林布局。
园林建筑:园林中供人游览、观赏、休憩并构成景观的建筑物或构筑物的统称。
静态风景:游人在相对固定的空间内所感受到的景观。
闭锁风景:当游人的视线被四周的树木、建筑或山体等遮挡住时,所看到的风景。
开朗风景:在视域范围内的一切景物都在视平线高度以下,视线可以无限延伸到无限远的地方,视线平行向前,不会产生疲劳的感觉。
孤植:园林中的优型树,单独栽植时,称为孤植。
列植:乔、灌木按一定的直线或缓弯线成排成行的栽植。
色相:指一种颜色区别于另一种颜色的相貌特征,即颜色的名称。
借景:把园外的风景组织到园内,成为园内风景的一部分,称为借景。
对景:位于园林轴线及风景线端点的景物叫对景。
框景:就是把真实的自然风景用类似画框的门、窗洞、框架、或有乔木的冠环抱而成的空隙,把远景范围起来,形成类似于“画”的风景图画,这种造景方法称为框景。
夹景:当远景的水平方向视界很宽时,将两侧并非动人的景物用树木、土山或建筑物屏障起来,让人从配景的夹道中观赏风景,称为夹景。
障景:利用遮挡的方法将劣景屏障起来。
点景:利用其它形式如对联、石刻等增加诗情画意,点出景的主体,给人以联想,还具有宣传和装饰等作用,这种方法称点景。
园林规划:综合确定、安排园林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主要内容、基础设施、空间综合布局、建设分期和投资估算的活动。
园林风格:是指每一个园林绿地所具有的自己的独到之处﹑鲜明的创作特色﹑鲜明的个性。
园林艺术:是研究关于园林规划﹑创作的艺术体系,是美学﹑艺术﹑绘画﹑文学等多学科理论的综合运用﹑尤其是美学的运用。
对称:是以一条线为中轴,形成左右或上下在量上的均等。
均衡:是对称的一种延伸,是事物的两部分在形体布局上的不相等,但双方在量上却大致相当,是一种不等形但等量的特殊的对称形式。
对比:对比是比较心理的产物。对风景或艺术品之间存在的差异和矛盾加以组合利用,取得相互比较、相辅相成的关系。
协调:是指各景物之间形成了矛盾统一体,也就是在事物的差异中强调统一的一面,使人们在柔和宁静的氛围中获得审美享受。
风景视线:观赏点与景点间的视线称为风景视线。
艺术法则:艺术法则是人类在创造美的形式、美的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主要包括:对称均衡、单纯齐一、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和多样统一。
城市绿地:以植物为主要存在形态,用于改善城市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城市的一种城市用地。
绿化覆盖率:在城市一定区域范围内绿化覆盖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百分比。
绿化三维量:指绿地中植物生长的茎叶所占据的空间体积的量,以m3为单位计算。弥补现用绿量指标都是平面绿量的不足。
防护绿地:城市中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化用地。
绿地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
道路绿地:道路广场用地内的绿地,包括行道树绿地、分车带绿地、交通岛绿地、交通广场和停车场绿地等。
城市绿地系统:不同性质和形式的绿地构成绿地系统。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在城市用地范围内,科学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以综合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公园绿地:是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以游憩为主要功能,有一定的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兼有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的绿化用地。
街旁绿地:位于城市道路用地之外,相对独立成片的绿地,包括街道广场绿地、小型沿街绿化用地等。
其他绿地:指位于城市建设用地以外生态、景观、旅游和娱乐条件较好或亟须改善的区域,一般是植被覆盖较好、山水地貌较好或应当改造好的区域。
公园:是为城市居民提供是室外休息﹑观赏、游戏、运动、娱乐,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复习资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