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小说 " 改造国民性 " 的主题
李忠平
奉节师范进修学校
摘要: 在鲁迅的小说中,“改造国民性”是一个极其深刻的主题。本文从鲁迅为什么改造国民性和
怎样改造国民性作了全面的论述。
关键词: 鲁迅 国民性 改造国民性
国民性,作为一种概念,是不足以引起人们的注意的,然而把 " 国民性 " 和鲁迅联系
起来,恐怕就会让有些人禁不住热血沸腾(包括我)。在讨论鲁迅为什么要改造国民性
的原因之前,我们先来弄清什么是国民性?但也只有结合 19 世纪初的中国现实才能弄
清鲁迅小说主题提出的所要改造的国民性。从鲁迅众多的文章里,我们可以总结出,鲁
迅先生所谓的国民性应该指人民大众的精神状态和思想觉悟, 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意
识以及在其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精神状态。或者说是社会各阶级的人共有的心理素质、精
神状态和思想意识。而这种国民性是复杂的,更为侧重的是国民的 " 劣根性 " 。
为什么要改造国民性?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其个人深刻
的人生体验、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思想的影响以及国外特别是日本研讨国民性热潮的启
示的必然结果。在 19 世纪的中国,龚自珍、魏源等地主阶级中就已产生了国民性改造
思想的萌芽。持续紧张的民族危机是国民性改造思潮兴起的最深层原因。随着物质层面
现代化的接连失败,迫使中国的有识之士转换视角,从国民本身的弱点来思考中国萎弱
的原因所在。他们终于认识到单靠西方的科技,制度的引进是无济于事的,首要解决的
应是国民文明健康的心态和近代资本主义素质的国民群体。中外人口素质的巨大差异,
也便成了有志之士改造国民性的原因和决心所在,同时也给鲁迅以深刻的启迪。鲁迅早
年留学日本,处在明治日本的思想文化空间,感受着日本民族强烈的自省、自强开拓进
取的时代氛围,面对祖国日益衰颓的危机,因而自然地要探讨如何使祖国富强的课题。
在仙台学医时,鲁迅和好友许寿裳经常讨论 " 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
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 " 等三个相互联系的问题,继而决心以文艺为武器,终生
不遗余力地改造国民性。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写道: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
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
1
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
艺运动了。至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鲁迅决心改造国民性的主客原因了。
鲁迅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洞悉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 他总结出封建制度是造成国民
劣根性的主要原因。他在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
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 " 仁义道德 " 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
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 " 吃人 " !一语道破了封建社会 " 吃
人 " 的本质。如果说这只是政治层面的根源,那么封建文化,封建纲常伦理、旧风俗、
旧教育、旧学说是造成国民劣根性的又一重要原因。封建礼教可以说是塑造中国人奴性
的最重要手段,那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纲常是加在人们身上的巨大枷锁。
几千年来,中国人正是在病态社会里这种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思想的层层压迫之
下,产生了国民的劣根性。中国国民的这种劣根
论鲁迅小说改造国民性主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