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汉字与远古婚姻习俗的关系
如今汉字的发展史已成为众所周知的事情, 大体可以分为古文字史
和今文字史, 最早的汉字可以从三千多年前的的甲骨文算起, 然后经
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关于汉字的起源可以说
是众说纷纭,有碶刻说,八卦说,结绳说,还有仓颉造字等等,但我
始终认为汉字起源于古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又在生活之中不断加以完
善,一直到今天汉字仍旧在随着生活的改变不断变化, 为人们的生活
服务。
那么汉字与远古的婚姻有什么关系的呢?据考古发现, 我国远古的
婚姻制度从群婚制开始, 群婚制包括血缘婚姻和族外婚姻, 什么是群
婚呢?群婚就是一个女子可以和多个男子保持婚姻关系, 这也是后来
“
“知其母不知其父” 的原因,《吕氏春秋 恃君览》: 昔太古常无君矣,
其生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妇男女之别,无上下长
幼之道。”《列子 汤问》:“男女杂游,不媒不聘” ,可见,当时男女不
分长幼,亲戚,兄弟,姐妹和夫妇,大家生活在一起,男女关系更是
不媒不聘的杂游关系,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促使人们改变了原
有的婚姻形式,实行不同部落人们之间的群体通婚,即族外婚姻,排
斥了血亲男女之间的婚姻关系, 不管哪一阶段它们仍旧属于群婚, 所
以结果是一样的: 子女只知母不知父。 而这一习俗我们可以通过分析
“姓”字来说明, 《说文解字》中对姓的解释是“姓,人所生也,古
之神圣,母感天而生,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 ,意思是:姓
表明人由谁所生,是一种血缘的标志,而正与其字形之造义相契合,
从女从生,是个会意字,表示由女人所生,因此要跟随母姓。显然,
造“姓”字时,在古人的观念里,孩子的血统似乎仅仅维系在母亲身
上,所以姓字反映的是汉族先民的群婚习俗,因为知母不知父,孩子
的血统只能根据母亲来确定, 所以必须随母亲的姓, 根据这种文化背
景,古人也就造出了一个从女的“姓”字来。此外, “后”字,《说文
解字》的解释是:“象人之形”。而甲骨文中,后像妇女产子之形,后
来“后”又引申为皇后,君后之意,为何要用后字来表示此意呢?首
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它的字形, 在造字之初, 后并非指男子, 而指女人,
并且是一位有生育能力的女人, 女人之所以可以做首领很大程度维系
在她的生育能力上, 这也与当时人们的生殖崇拜有关, 显然这是母系
社会的写照,而这一时期中,与母权制相适应的婚姻制度也只有群婚,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群婚发展到专偶制,即一夫一妻制,父系社会
取代了母系社会, 男人掌握了统治权, 以后各朝代出现的太后, 皇后,
这样的称呼,虽有较高的权力,但不如母权时代。
从前面对“姓”“后”的分析中,可以发现群婚是与母权社会联系
在一起的,正是因为群婚造成了“知母不知父”的结果,人们也只能
从母得姓。
既然谈论婚俗,“婚”字也就不可避免,《说文解字》: 婚,归家也,
礼娶妇以昏时,从女从昏,昏亦声”据此可知“婚 ”是个会意字,从
女可以理解, 可从昏又作何
趣谈汉字与古代婚姻习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