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 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
19 世纪中叶的自由资本主义时代( 40 年代)
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 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要
求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科学前提: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细胞学说施旺、施莱登、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焦耳、进
化论达尔文)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 1848 年 2 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2.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革命性的统一?
科学性是前提。 科学性的体现: 批判继承人类全部优秀文化遗产; 对世界本来面貌全面深刻
的反应;随时代和实践前进永葆活力的科学真理。
革命性是结论。 革命性的体现: 本质是批判革命的;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无产阶级劳动人
民根本利益理论表现。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意义
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可知论、不可知论
意义:
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 列宁物质定义及其伟大意义
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 它不依赖于我
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
意义: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的原则, 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 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
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主张客观实在行使一切物质的共性, 即既肯定了哲学范
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 又把它们区别开来, 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的缺陷。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意识生产不是纯生物学过程,而伴随着人类社会一起产生。
在人类意识产生的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
劳动为意识产生提供了生理基础
劳动是社会性的劳动,它是语言得以产生、发展
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 使意识最终得以形成, 并使意识的内容不断丰富, 形成越
来越多样化。
意识是一种社会现象,离开社会意识根本不法产生。
4.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凡是物质是运动着的物
质,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凡是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设想无物
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5.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就整个世界来说,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运动
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
运动和静止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
6. 时间和空间及其特点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7. 时间空间同物质运动的关系
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这同时也体现了时空的客观性。
时间在空间中运行。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
时间、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8. 实践及其特点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本质的科学揭示。
是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是有意识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
是社会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9. 怎样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 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
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0.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基本内容及意义
内容:
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本质只有一个。
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
世界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
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大厦的基石
从事实际工作的立足点
确立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11.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其意识的关系。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实践的
总之,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推动社会
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
马基、马原重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