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幽门螺杆菌与上消化道疾病.ppt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2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幽门螺杆菌与上消化道疾病
概述
一、HP的发现及命名
1983年,澳大利亚Warren 和Marshall首次分离并培养成功。
1985年,我国首次培养成功。
1989年,WHO正式命名为幽门螺杆菌(Heliobacter pylori, Hp)。
二、HP的定居部位
Hp主要寄居在胃内,以胃窦部密度最大,胃体、胃底较少,在Barrett食管的胃上皮化生区和十二指肠的胃上皮化生区也可检出。
Hp定居于胃黏液层之下,胃粘膜表面。
三、HP的形态及生化特性
G—、螺旋形、微需氧、杆菌。菌体光滑,有4—6根鞭毛。
生化反应不活泼。可产生尿素酶、过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r-谷氨酰转肽酶、DNA酶、酯酶等。
HP的致病机制
业已证实,Hp最终导致一系列疾病是由它产生的毒素及有毒性作用的酶破坏胃粘膜和它促进机体产生炎症及免疫反应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Hp的致病因素可分为两类,即定植因子和致病因子。
Hp的定植因子和致病因子
致病因子
致病作用




动力:螺旋状外形、多鞭毛
抵抗胃酸:尿素酶、热休克蛋白、p型三磷酸腺苷酶、抑制胃酸分泌的
蛋白质
保护性酶:过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触媒)
黏附机制:黏附因子(鞭毛素、原纤维凝集素等)、胃上皮细胞存在
黏附因子的特异受体(磷脂、甘油脂等)




损害胃黏膜屏障:细胞毒素(VacA、CagA)、尿素酶、黏液酶、脂
多糖、脂酶、磷脂酶A、溶血酶等)
炎症反应:侵袭黏膜、激活炎症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
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环氧合酶(COX)
-2表达增加
炎症介质:白三烯、白介素(IL)-8、血栓素、血小板活化因子(PNF)
免疫反应:细胞免疫反应、体液免疫反应、自身免疫反应
胃泌素分泌增加:胃酸增加、胃蛋白酶增加
细胞凋亡、增殖不平衡:
HP感染的流行病学
Hp感染呈世界性分布,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在发展中国家感染率明显高于发达国家。
人类是Hp的自然宿主,Hp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HP的传播方式:(1)粪-口传播
(2)水源传播
(3)口-口传播
(4)医源性传播
Hp非常顽固,一旦感染,不治疗将终身受累,自愈率近零。
HP感染的诊断
一、诊断方法
(一)快速尿素酶实验(RUT)
准确率约90%,可作为内镜检查时诊断Hp感染和证实Hp根除的首选方法。
(二)细菌培养
培养条件:PH中性或稍偏碱性,37℃,微氧,接种后需5天观察结果。
诊断Hp感染的“金标准”。
(三)组织病理学检查
HE染色、Warthin-starry银染等切片镜检Hp

幽门螺杆菌与上消化道疾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qujim2013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3-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