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流亡中的乡土情怀.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流亡中的乡土情怀
作者简介:陈晔(1984—),女,汉族,广东潮州,助教,大学本科,单位: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文学系,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摘要:潮汕地区是我国南方一个海滨区域,由于其历史悠久,地势特别而集合了中原文化、古越文化、海洋文化等于一体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本文通过对革命时期出现的潮汕籍作家洪灵菲作品的分析,从地域文化方面探寻其故土背景与所创作的题材之间的联系,试图分析潮汕地域文化对作者本身所形成的影响。
关键词:洪灵菲;革命文学;潮汕文化
洪灵菲作为中国“左联”的优秀革命作家,在同时代的普罗文学创作中,与蒋光慈、阳翰笙等一同致力于表现出当时社会所存在的种种陋习以及青年一代的在革命到来前后各自在心理上、行动中的微妙的变化。洪灵菲的小说“表现了那一时代,并且代表了当时革命文学的情调风格”,尤其是他以自己熟悉的故土文化为背景,赋予了作品人物特定的突出性格,从而使其作品在创作题材中区别于其他作家而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
一、洪灵菲生活时代与社会背景剖析
洪灵菲于1902年出生于广东潮州江东乡红砂村。自古以来,借着多种文化土壤而形成的潮汕平原最为崇尚的便是世代相传的家族,宗亲同居、共同繁衍,这是每个姓氏家族生活的最终目的。辛亥革命开始后,这片原本宁静的土地便悄悄地在发生变化。于是,有志之士纷纷奋起,摆脱封建束缚,毅然走上革命的道路去寻求共产主义理想。这时,潮汕籍作家团体便开始涌现,前后出现了林伯修、洪灵菲、戴平万、冯铿、杨村人等一批具有影响的作家。他们在鲁迅和众多同伴的支持下,创办了创造社、太阳社、我们社等具有影响力的文学团体,并以文学创作为载体,在当时的青年中将先进的革命思想展现得淋漓尽致。
洪灵菲创作的主要时期恰逢蒋介石在上海发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疯狂追捕和屠杀共产党和革命群众,这时的中国革命转入了低潮时期,社会殖民地化迅速加剧,社会及历史的巨大变化触动了每一处城乡的角落,各阶层人民的命运和思想也因此而产生了变化。作为当时较早的共产主义者,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所要坚持的革命目标,在低潮中奋起,毅然选择了艰难的职业革命者定位自己,并通过自己的经历以及对周围的所见所闻,用笔杆子做武器将一切社会现实尽收眼底。
二、流亡,洪灵菲作品的主旋律
洪灵菲,一个从潮汕农村走向广阔革命道路的新青年,他从心底是抵抗自己故乡所带来的封建残余势力的,但从作品中我们却清楚地看到,正是因为他亲眼目睹了故乡在那个特殊时期所发生的一切变故,才使他的文学作品有了生命,有了概括时代发展意义的价值。因此,我们必须承认,在洪灵菲的创作中,故土情怀是他源泉来源最主要的部分,而典型的潮汕性格也使他写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
1、革命者的流亡
洪灵菲的作品中以“流亡三部曲”——《流亡》、《前线》、《转变》最为突出。这三部作品从时间上连续反映了革命时期的青年渴望冲破旧中国的牢笼,积极寻求出路,接受新思想的洗礼的一系列过程,将革命年代的青年复杂的心理,感伤与乐观的相互交织展现得淋漓尽致,更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当时主流中郁达夫式人物的彷徨与追求自由的勇往直前。这时的洪灵菲不再是重复五四时期的文学主题,也不单单描写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在旧制度、旧礼教压迫下的苦闷和反抗,而是写出了革命发展中的新人物新主题。尤其是《流亡》,众多研究者认为当中的主

流亡中的乡土情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lrrfsyq836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9-14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