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天津广播电视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生命归于平淡和包容
作者:张磊
学校:西青电大
专业:中文
年级:02年秋
学号:021140154
指导老师:王伟臣
2005年3月
生命归于平淡和包容
目录
苦难描写体现出的是对生命的包容
苦难都是有其现实世界的理由和动机的
苦难是通过“死亡”来呈现的
生命的真谛,归根到底还是实实在在的苦难
在艺术手法上通过实实在在的描写来体现生命是唯一追求的目标
语言风格、思维方式的转变
忍耐、归结出来是两点——包容和平淡
福贵的生存处境是卑微的,他的整个一生是痛苦无奈的
生命归于平淡和包容
摘要:《活着》以生命叙事,放大了生者的痛苦,用死亡突出活着的伟大;它在这种个性叙事中表达了对生命关怀,关怀生命的生存,关怀生命最本质的东西,为生命找到了归宿——包容生命中出现的一切苦难,平平淡淡地活着;余华认为生命归于平淡,强调忍耐,强调用“活着”对死亡予以无言的反抗, “包容”是余华生命哲学的核心。
关键词:余华;苦难;生存;平淡;包容
作者简介:余华,1960年生于浙江,1983年由牙医变为作家,主要作品有《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活着》写于1992年首先在《收获》上发表,这是余华的第二篇长篇小说,与第一篇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不同,在《在细雨中呼喊》中,人物的死亡是过于离奇,整篇文章有着苦难,但是通篇氛围沉闷而压抑,孙广才扮演了一个卑劣、狡诈、贪婪的无赖角色。他将自己的父亲及儿子斥为“两条蛔虫”,无端地嫌恶、虐待。家庭之外同样充斥着阴谋、丑恶、陷害与歧视,苏宇凄惨地死去,冯玉青被欺凌,国庆被遗弃,学生与老师私通……人性乖戾、怪诞,被彻底扭曲了。惯常的温情被冷漠与暴力肢解得破碎支离。苦难的关注与描写在余华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在八十年代的创作中,余华的文章虽然充满了凶杀、死亡、暴力、恐惧,但是由于当时的语言令人阅读起来十分费解,叙事上又如同一座迷宫,所以对其中的苦难令人难以捉摸,这是的苦难是抽象的,对于当时的苦难与残酷,更多的是使人觉得毛骨悚然,余华用绝对冷观的叙述态度和超然物外的叙事语感从容不迫地向我们展示人与同类间的残杀及人的自戕自残,并非是真正的震撼人心,里面充满了那些泛滥的暴力、勃发的情欲、习见的死亡、下意识的原始冲动及荒诞的命运后,更让人难以领悟到其中生存与苦难的意义,只是感受到了其中的紧张感和压迫以及不安。
而《活着》不同,作者向传统撤退了一大步,着重描写了民间大众的生活,它讲述了一个老人苦难又艰辛的一生。老人名叫富贵,曾经是远近闻名的阔少爷因嫖娼、赌博败尽家产,由阔少论为了穷人,他先后经历了:慈爱的父母、温顺宽厚的妻子、美丽善良的女儿、充满朝气的儿子、年轻力壮的女婿以及聪明伶俐的外孙相继走向死亡的打击,活脱一部死亡史,然而福贵在面对着这些接踵而至的苦难,却始终保持着自在状态,以豁达坚韧的人生态度生活在人世间,《活着》是通过一主一副两个第一人称的叙述层面,讲述了福贵苦难的一生,用生存者的痛苦表达了对生命的关怀,在福贵身上体现的不仅仅是悲惨与苦难,更多的是生存。
一、在作品内容上作者的苦难描写体现出的是对生命的包容
在《活着》中,主人公福贵所经历的苦难都是有其现实世界的理由和动机的:
天津广播电视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