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崇州街子:青城后山的千年古镇.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崇州街子:青城后山的千年古镇趁着去成都东软学院授课之际,藏族教师李雪佳顺道带我去了仰慕已久的千年古镇――街子古镇。小李老师本身就是街子人,之前听她说起家乡来滔滔不绝,这次亲身一游,果然有很多值得骄傲的地方。街子古镇地处邛崃山脉,西距成都五十公里,东北与都江堰接壤,岷江支流味江流经地势平缓的街子镇口,形成了一泓碧潭――龙潭,得益于此,古镇水系发达,地下水丰富,石板路两侧及屋前院后常年清水不断,故而有“川西水乡”、“青城后花园”之誉。街子建镇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五代时曾名为“横渠镇”,因横于味江河畔而得名,五代后蜀设永康县,这里曾是县治所在地,后经岁月沧桑,兴时曾为县治掌一方水土,衰时仅余一条小街,直到明万历四十二年仅存沿河一条街,从那时起这里便被称为“街子场”,至1940年改场为乡,建国后正式改名为“街子乡”,又于1991年撤乡建镇至今。古街区现存以江城街为中心的六条街,两旁房屋大体依照《清工部法则》营造,木结构穿斗梁架,单檐青瓦,民居布局,前店后院,以清代中晚期建筑居多,此外还保留有明代水井等。走在江城古街上,穿行于一条条窄小的门楼,流水叮咚,兰沁馨香。历史上古镇居民就有引水入街的习惯,整治工程施工时依然沿袭了低瓦檐、木门板、青石路的典型川西古镇特色,又发扬古镇崇尚临水而居的习俗,在街道两侧开凿沟渠,引来味江和都江堰的清泉,不但为古镇注入了灵动之气,更突显出街子亘古未变的古朴和典雅。唐代诗人唐求就是街子人,其诗名虽不及同时代的大小李杜名声显赫,但在《全唐诗》和《唐才子传》中都能觅得其踪迹,此外宋代农民起?x领袖王小波也是街子人,如今镇上还保留有二人的故居遗址。而整治后的唐求广场和江城街是最能体现街子镇新特色的地方,修葺一新的唐求广场被称为古镇的门厅,由古银杏、古字库、古祠堂组成,唐公祠殿堂高悬“修到梅花骨亦香”的匾额,祠堂前的广场护栏上刻有《全唐诗》中辑录的三十六首唐求诗句。在唐僖宗乾符年间,唐求曾为青城县令,唐昭宗时期王建帅蜀,欲聘唐求为参谋。唐求拒不受聘,后弃官返乡,隐居于味江山中,人称“唐山人”、“唐隐居”。唐求为人纯朴,笃好雅道,放旷贤达,他每次到市集都会骑一匹青牛,直到日暮西沉才酒酣而归,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青城山至今尚存其创作的一首七律诗《范贤观》:“数里缘山不厌难,为寻真诀问黄冠。苔铺翠点仙桥滑,松织香梢古道寒。昼傍绿畦薅嫩玉,夜开红灶燃新丹。钟声已断泉声在,风动瑶花月满坛。”字里行间显现出其清心寡欲、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唐求写诗或片语或成联,不拘长短,随手记下,数日后即成一首好诗。每次诗成,他便会捻诗稿为丸投入一大葫芦瓢中,日积月累,诗文颇丰。晚年卧病之时,唐求把诗瓢投入味江,感慨道:“兹瓢倘不沦没,得之者始知吾苦心耳!”诗瓢漂入新渠,有识者见之曰:“此乃唐山人诗瓢也!”遂乘小舟将诗瓢捞起,可惜诗稿多已浸透损坏,最后仅得诗作数十篇,后人也因此称唐求为“一瓢诗人”。要不是这次的行程,身为诗歌门外汉的我对这位诗人可谓一无所知,不过看完他的生平介绍后,倒让我对这位巴蜀才子的生活态度羡慕不已。每天日出而游,日落而归,兴致来了写诗作对,还颇有新意地把诗文放到葫芦瓢里,又在病重之际将这满瓢的诗文投入江中任其漂流,或是被有缘人发现,或是就这样漂流下去,好一个清心寡欲、无为而乐的世外高人!再细细品读唐求的佳作,尤爱其收录在《全唐诗》中的一首:“深

崇州街子:青城后山的千年古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tiros009
  • 文件大小15 KB
  • 时间2018-11-03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