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育历程中,我们已认识到,特殊儿童往往都不同程度地具有心理障碍――自卑、孤僻、固执……但他们都具有独立的人格尊严,社会不应歧视他们,而应关爱他们。儿童是明天的希望,是社会未来的建设者,是民族文化、国家文明的继承者。那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新的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下,大力发展特殊教育是实现教育的终极价值和教育公平的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
关键词: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研究
一、开展随班就读的意义
为了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的发展,1988年国家教育部门根据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方针和多年教育实践发展的经验提出:“坚持多种形式办学,逐步形成以一定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大量的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的新格局。”我国的特殊教育发展以随班就读为主体,这是因为:①随班就读投资少、见效快,有利于普及残疾儿童义务教育。②随班就读方便残疾儿童就近入学,深受家长欢迎。③随班就读有利于残疾儿童和正常儿童的“一体化”,实现教育融合。
随班就读的形式在我国早就存在,但是随班就读一词的正式提出最早见于1988年公布的《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1988
―1992)的第42条:“坚持多种形式办学。办好现有的盲、聋和弱智学校,新建一批特教学校。同时,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动普通学校和幼儿园附设特教班,及普通班中吸收肢残、轻度弱智、弱视和重听(含经过听力语言训练达三级康复标准的聋童)等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睢宁县现有普通中小学共计70多所,6~15周岁残疾儿童少年214人,其中三类残疾儿童165人,在校160人,残疾儿童少年实行随班就读,就近入学学习,是一条投资少、见效快,方便残疾儿童少年入学,迅速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有效途径。促进特殊教育和普通义务教育有机结合,引导现有学校迈向全纳性学校的一种策略。
开展随班就读工作,一是有利于特殊儿童就近入学,提高特殊儿童义务教育普及率;二是有利于推进特殊儿童和正常儿童在同一环境中接受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三是有利于推进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交流,建立相互融通、资源共享和相互促进的联系机制;四是有利于增进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的相互了解,提高普通儿童扶残助困的意识,弥补特殊儿童的情感缺失,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开展随班就读的研究不仅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措施,同时也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手段,又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与研究价值的科研课题。通过开展随班就读研究,促进了所有学生的健康发展;通过各种有效教学策略的实施,提高了听障学生的听觉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与人交往的能力,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增强了随班就读学生的自信心,残疾儿童的心理素质得到了提高。
我国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为我们提供了参照其他国家的融合教育趋势、结合我国特殊教育实际进行教育创新的机会。由于随班就读符合我国的国情,符合广大残疾儿童少年的切身利益,从一开始就深受欢迎,并不断地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它对发展我国特殊教育乃至推动整个基础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的管理
随班就读工作的管理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其工作的管理一般实行市区县分级管理,以区县负责为主;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建立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其他各部门协调管理的体制。教育局分管
浅谈特殊儿童随班就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