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小鸭”描绘出美丽仙鹤的历程
[摘要]小学生的美术教学除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技巧外,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成长与变化,因材施教,在获得美的体验的同时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在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时,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采用多种方法分多个阶段实施,注重对学生的积极评价,注重激发学生兴趣,注重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美育的价值。
[关键词]小学生;美术教学;实践能力;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15-0080-02[作者简介] 张屹(1968―),男,重庆人,本科,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教师,南京市美术学科带头人。
“老师,婕婕(化名)又将墨水弄到我身上了。”这句话三年前笔者就耳熟能详。婕婕是笔者教的国画兴趣小组的一名学生。三年前,笔者从一年级开始教新一届的学生,开设了国画兴趣班,共30人,而婕婕最“另类”,“另类”在她是一个女孩,但穿着、性格活脱脱是一个“丑小鸭”。她身上总是灰灰的、头发乱乱的、手脸脏脏的,性格更像淘气的男孩,喜欢前后左右撩拨人。更加严重的是,她画国画,在宣纸上没有一点耐心,而在自己身上、桌椅上、同座身上、座位边墙上涂鸦起来却是劲头十足。每次课结束,作业纸上满是墨汁和色彩,不见任何“形”。而她的身上、墙壁上也都有墨彩。周围同学的抱怨声是越来越强烈,“婕婕
”这个很有豪气的名字也深深地印在了笔者的脑海里。
对于这样一个即爱画,又“瞎”画的学生,如何进行教育,是摆在笔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为此制订了一个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即表扬+引导+约束。教育目标:第一年纠正陋习,第二年培养享受国画美的体验,第三年使其主动地运用国画表现语言去描绘、创造。
万事开头难,坏习惯养成容易改掉难,要改掉坏习惯必须先追其根源。那种不计后果、乱涂乱画的习惯是怎样养成的呢?笔者先猜想她父母可能是卖菜的小贩,平时,就不讲究穿着,更无暇顾及子女的穿着和习惯,随其乱涂、乱画。当笔者见到其父母时,这一想法被否定了,她父母穿着考究,谈吐高雅,文化水平也较高。与他们谈孩子的习惯时,他们也感到棘手,并反映她在幼儿园时就喜欢涂鸦,并乐此不疲。她爸爸总觉得她画得不成“样子”(这种所谓的“样子”可能就是成人式的为标准的要求),对她的画进行干涉,而她妈妈又反复强调应该任由女儿发展,不干扰她绘画。这样的矛盾造成了女儿思维上的混乱,体现在绘画上就是“脏、乱、差”了,始终停留在美术的涂鸦期而少有发展,在性格上也给人与众不同的感觉。面对这样的情况,笔者感到这不是一个特例,而是目前独生子女家庭常常遇到的情况,针对这类学生如何进行转化是一个重要的并带有普遍性的课题,这是小学低年级阶段,特别是新生从幼儿园到小学入学后的一段时间表现出来的一类情况。笔者认为,这类学生的问题是美术学科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之一,如何对这类学生采取纠正措施,是值得研究的。为此笔者采取不同的方法,分三个阶段对其进行逐步纠正:
一、经历过程:经历由对“脏乱差”的漠视到正视,理解中国画中的一些程序性知识的重要性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她之所以养成这样的习惯,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家庭的教育问题、自己放纵的原因、不讲卫生的习性等。要改掉这些,首先引导她认识到“脏乱差”的危害性,启发她换位
“丑小鸭”描绘出美丽仙鹤的历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