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导简报
浙江工商大学教务处编第40期 2012年3月15日
教师的实干和巧干,创造一流课堂
近日学习了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孙惠柱教授发表在文汇报上的一篇文章“侈谈一流大学,不如先建一流课堂”很有感触,文章讲硬件意义上的“一流课堂”我们已经有不少,但就授课内容和质量来看,一流的课堂还实在不多。具有讽刺以为的是,“一流大学”叫得越响的时候,课堂教学往往越容易被忽视。光靠梦想和设计一个个指标建不成一流大学,而教师的实干和巧干能创出一流课堂。
如何创出一流课堂,这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道道难题,对于不同课程、不同内容、不同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任课教师、课程教研组教师们的认真思考、反复摸索、不断实践,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最近我听了食品学院江美都老师的“食品工艺学”、“食品添加剂”等课程,很有启发,江老师在教学方法的探索上施行较多的是“设疑、激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授课过程是一个使学生不断“生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思考越深入,产生的疑问越深刻,解疑后取得的收获越明显。为此江老师改变以往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也改被动为主动,教师课前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阅读相关章节内容和参考书,查阅相关资料(加工工艺、产品国家标准、材料特性等),确定4~5位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理解、讨论、总结、概括、制作PPT,在课前由一位学生上台概述本章节内容(6~8分钟),然后组织课堂讨论,最后教师给予点评和打分,作为这几位学生的平时成绩,教师在讲课过程中灵活地结合学生自习、理解知识点的情况、理论联系实际、有重点的进行阐述,以加强教学效果,在授课中,针对教学内容难易程度、要点,一般设置5~6个疑问,激发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调节课堂气氛,增加课堂上师生交流互动效果,譬如在讲解“大豆脱腥工艺”内容时,先请学生思考豆腥味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豆乳生产中去除豆腥味的常用方法?从干法、湿法、去皮等物理手段到化学法
、生物法,逐一地启发学生去思考豆腥味产生的原因,各因子的性质以及克服的方法,然后用自己实践过的经验,从理论上予以归纳总结,这样对于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认知相对枯燥的工艺理论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在预习了有关加工工艺内容再来听课就会感受到生产实践和理论的紧密联系,没有预习的学生听课后及时复习课程知识也有较好的感性认识,这样的学忆比较深刻。以上讲的是江美都老师的教学方法,可供同类课程参考,当然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教师熟悉课程呢荣,而且一定要有较高的行业实践经验。(钟立人,江美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2011年12月15日我校督导组在教务处领导的带领下前往扬州大学进行教学督导经验交流。扬州大学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全国率先进行合并办学的高校,1992年由扬州师范学院、江苏农学院、扬州工学院、扬州医学院、江苏水利工程专科学校、江苏商业专科学校等6所高校合并组建而成。全校现有普通全日制本科生34755人,各类博、硕士研究生7700多人,成人学历教育学生11000多人。现设有文学院、社会发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师范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体育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督导简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