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
1、第一个对空气组成进行探究的化学家:拉瓦锡(第一个用天平进行定量分析)。
2、(1)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a、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
b、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
c、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d、结论:氧气约占1/5,可支持燃烧;氮气约占4/5,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水
e、探究: 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就打开止水夹。
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能否用镁代替红磷?不能原因:不仅与氧气反应,还与空气中其它成分反应
f、磷的燃烧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的目的:冷却;吸收五氧化二磷,防止空气污染
(3)常见气体的用途:
①氧气: 供呼吸(如潜水、医疗急救)
支持燃烧(如燃料燃烧、炼钢、气焊)
②氮气:惰性保护气(化性不活泼)、重要原料(硝酸、化肥)、液氮冷冻
③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氡等的总称):保护气、电光源(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激光技术
3、(1)空气的污染及防治: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O2、氮的氧化物)和烟尘等
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2)空气污染的危害、保护:
危害: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
保护: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3)目前环境污染问题:
臭氧层破坏(氟里昂、氮的氧化物等、温室效应(CO2、CH4等)、酸雨(NO2、SO2等、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等)
4、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做混合物。
5、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做纯净物。
6、氧气
(1) 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在101KPa, -183摄氏度时,氧气变为淡蓝色液体, -218 摄氏度时,氧气变为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2)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
a、支持燃烧(助燃性) 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燃烧(鉴别)。
b、可以跟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3)氧气的制备:
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物理变化)
实验室制氧气原理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氯酸钾和加热高锰酸钾。
(4)气体制取与收集装置的选择
发生装置:固热型、固液型收集装置:根据物质的密度、溶解性
(5)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为例)
A、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导管末端浸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如果导管末端有气泡产生,证明气密性良好)
B、装:装入药品(装入药品后,在试管口塞一小团棉花,防止固体粉末进入导管堵塞导管;导管刚露出橡皮塞即可,利于气体排出)
C、定:固定装置(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试管口稍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
D、点:点燃酒精灯 (先预热,后集中在有药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