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电影
1901年电影开始传入中国台湾。
1921年以前,台湾主要放映日本影片。在此期间,曾有日本人在台湾拍摄过少量新闻纪录片。
1922年,日本松竹蒲田电影公司在台湾摄制了日本影片《大佛的瞳孔》。
1925年,台湾人刘喜阳等组成了台湾电影研究会。在台湾摄制了第一部故事片《谁之过》。
1922~1945年,台湾共摄制了10部故事片,其中有3部有声电影。第一部有声电影是《呜呼芝山岩》。由于从1895年到1945年台湾一直被日本侵占,它的有声影片是说日语的。这一时期的电影多被用来为日本军国主义作宣传。例如1937年摄制的《荣誉的军夫》。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接收了日本台湾映画协会和台湾报道写真协会。于1945年11月在台北成立了台湾省电影制片厂。1946年开始生产新闻纪录片,两个月生产一辑。只印一个拷贝,在台湾少数影院巡回演出。到50年代末,基本保持这一水平。
1946年 3月在重庆创办、1948年经南京迁往台湾的农业教育电影公司和1949年5月从南京迁往台湾的中国电影制片厂,由于准备不够,50年代初期以前,均未拍摄过影片。1946~1949年,台湾只由私营万象影片公司拍摄生产过一部故事片《阿里山风云》。
整个50年代,台湾一共生产了237部故事片,其中58部是国语(普通话)片。其他是台语片。
1950~1954年,台湾一共生产了14部国语片。其中11部是官方制片公司拍摄的。3部是私营制片公司摄制的。1955年以前,台湾先后有4家官方制片机构:农业教育影片公司、中国电影制片厂、台湾省电影制片厂以及由农业教育影片公司和台湾电影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合并而成的中央电影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此期间,官方影片公司的产品反共内容较多,如《噩梦初醒》、《梅岗春回》等。由于不受观众欢迎、海内外市场均不接受,因此,之后的影片内容逐渐转向其他方面。
1955年是台湾电影事业的转折点。这一年,由于香港出产的厦门语片在台湾的上座率十分高,票房收入超过国语片,因此台湾开始大量拍摄台语片(厦门语同台湾语基本相通)。第一部台语片是1955年拍摄的《六才子西厢记》(歌仔戏)。到1960年,共拍摄了179部台语片,绝大部分以伦理、爱情为题材,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望春风》、《疯女十八年》等,上座率最高的是《基隆七号房惨案》。
这些台语片都是私营制片机构摄制的,有些一度出口到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台语片的兴起,不仅促进了台湾民营电影事业的迅速发展,而且培养了不少电影人才,如著名导演李行、演员柯俊雄等。
1955~1959年,台湾官方电影摄制机构共生产了20部国语故事片,其中台湾省电影制片厂生产的《归来》(宗由 1957年导演)参加了第2届亚洲影展,主要演员张小燕获最佳童星奖。
整个60年代,是台湾电影的繁荣时期。在此期间,共生产了1126部故事片,其中有713部台语片、392部国语片、11部客(家)语片。3家官方影片机构共拍摄了40部国语片,其中中央电影事业股份有限公司31部、台湾省电影制片厂6部、中国电影制片厂3部。在中央电影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龚弘提出的“健康写实创作路线”启发下拍摄的《蚵女》获第8届亚洲影展最佳影片奖;《玉观音》获第15届亚洲影展最佳影片奖;《养鸭人家》、《我女若兰》、《路》、《小镇春回》获第3届、第5届、第6届、第7届金马奖的最佳影片奖;《西施》和《扬子江风云》等创台湾1965、1969年最高上座率。
同一时期,台湾民营制片机构迅速发展。香港著名电影工作者李翰祥于1963年在台湾创办了国联影片公司,摄制了《破晓时分》、《冬暖》等影片;胡金铨于1966年加入联邦影片公司。拍摄了获得第35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最高奖之一的影片《侠女》和创1967年最高上座率的《龙门客栈》。他们对台湾电影事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台湾电影简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