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方文化角度品评《心经》——林清泉一、“东方之珠——禅语天音”东方文化较为神秘部分是神道佛,如民间对各式各样的神灵的敬畏崇拜。其中浸透着很好的神话传说和宗教民俗文化,大都染上宗教的色彩,充满着人类未解之谜和自然界的不明事物。至于佛文化,它博大高雅,哲理深刻,虽说原来从印度传入,至今已成为汉民族的崇高佛理哲理,可以说是东方文化中的一颗明珠,它“佛光普照,佛经迷人,佛理深刻,佛艺术精练典雅”。在环球上也堪称一绝。由于佛理精深,佛法超脱,禅修禅悟,多引人叹为观止。禅中的妙语皆有天音韵味,令修者开悟开窍,六祖的一首悟诗就属于天音天机信息:“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种把宇宙看穿看透了的感悟式思维,不是一般的唯心论之作,它是三维地球人的思维升华之后,给悟出来的天音信息。“四大皆空”的佛理禅思,在这诗中展示无余。从这方面看,《心经》作为六祖悟诗的背景哲理论,真所谓宇宙经文描宇宙的空虚本性,令人惊叹当年印度王子释迦牟尼的伟大——超前超高的超级哲理。它今天已经成为东方文化的明珠和生命修持的明灯。二、天人合一,人心通天佛学可分成佛理,佛法和禅语三方面的展示。佛理提示因果轮回观,认为宇宙空相,人类看到的客观和自身世界都属于实相皆空,看到的事物皆属于假象,转瞬即逝。因此,提出一系列的佛法以图超越轮回苦海。到达彼岸的“明净世界”(三界外)。主张人皆有佛性,佛就在心中。因此,可以用修心养性之法去修悟心灵的感知。为了促进佛悟心修,历代高僧创造了一种生理状态,以便促进修心佛法,这方式称“禅态”——功能状态。禅态实质上是古代哲理“天人合一”思维推导出来的可控可行的超生理状态。由于天和人不可分割,有能量信息波沟通连接(合一),故可以通过某种生理状态“禅”去取得可感知的联系,叫做“禅中有悟”、“禅定生慧”。因此,像六祖惠能等禅宗大师都是在这种超生理的“禅坐”中,顿悟出一串串合于宇宙规律的佛音来。并指出,他们进行自我“灵悟”——般若之慧。禅法——从禅坐到禅思,禅定,成为禅宗大师们的修心修佛主要方式。观察到宇宙空相本性的《心经》,自然成为禅修的首选指导哲理了。禅宗修持提出“直截了当”、“直指人心”和“心外无物”、“禅中悟空”等原则,去到达顿悟入佛而解脱的目的,并被公认为“大乘佛法”,其修禅的意境十分高深,非一般和尚、比丘和居士、信徒所能随便进入的。它太高也太难了,故禅宗门前弟子稀,不如方便法门渐修派的“净土宗”吸引力强,净土宗简练地提出“常业德生”,只口念佛号,即有望进入来世的好境,甚至于争取跳出三界入极乐——看来有点简单化理想化了。不过“渐修”与“顿修”可以并存,并排发展。“渐修”(念佛)日久也可能出现入禅顿修跃入“般若门”去获得“涅槃”机会。反正按天人合一哲理,人心修空的办法不限,一旦修空进入天心,天人一旦合一,即可达到佛的境界。 三、三教合一——佛教非教大多数人都知道儒道释三教合一(机理相同)之说,可是“佛教非教”的说法极少听说。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佛学与佛教”是两码事。佛学是一门探索宇宙(和生灵)的虚实转化规律的学问,是由印度王子释加牟尼出家觉悟之后创立的,并以经文形式传播至今的整体大学问。佛教则不是这样,它是释加牟尼在世讲经传法之后由他的弟子们组织起来,宣传大师的佛学问而建立的宣传基地,——比方说建立寺庙,由传人传播,同时建立各式仪式和禁规戒律,从而被
从东方文化品评心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