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主义角度来解析海德格尔的《尼采的话“上帝死了”》
作者简介:严天武,1988年1月,男,彝族,安徽大学文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文艺学。
摘要:海德格尔的《林中路》收录了他关于尼采的一篇论文《尼采的话“上帝死了”》,在文中,海德格尔从存在主义角度详细分析了尼采的超人哲学,并解释了“上帝死了”的原因。他的分析不无道理,然而我们也可从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角度,对其进行新的解析,从而更好地剖析尼采的话“上帝死了”的真正意义。
关键词:形而上学,虚无主义,强力意志,矛盾,质量,存在,价值,共产主义
海德格尔的著作《林中路》中收集了此位大师的6篇论文,其中第4篇是讨论尼采的超人哲学的论文,叫《尼采的话“上帝死了”》。尼采在1882年出版的著作《快乐的科学》第3卷中首次表达出“上帝死了”这句话。并在该书第125节中写了一篇关于“疯子”的文章,“疯子”说:“我们把它杀死了,你们和我!”、“而这件事比最远的星辰距离人们还要更为遥远——虽然我们已经做了这件事。”[1:230]
此处的“上帝”并非基督教的上帝,它是指超感性世界。上帝乃是表示理念和理想领域的名称,是感性的物理世界。超感性世界是形而上学的世界,其本质领域和发生领域是虚无主义。虚无主义意味着“最高价值的自行贬黜
”,有人认为它意味着堕落,但尼采却认为它是“西方历史的基本过程和法则”。于是尼采开始找寻新的价值,来对一往一切价值的重估,但“尼采也还把新的价值设定为虚无主义,也即那种虚无主义,通过它,最高价值的废黜才得以完成而成为一种新的和唯一地起决定作用的价值设定。”[1:237]这样,虚无主义就有两个意思,它一方面是指以往的最高价值单纯的废黜,但另一面又是指对这种废黜过程的绝对的反动。在尼采看来,因为“上帝死了”,形而上学世界灭了,虚无主义的价值缺失了,所以要重估价值,而“价值的本质在于成为观点,价值是指已经被收入眼帘的东西,价值意味着一种观看的视点。”[1:241]用尼采的话讲“价值就是保存——提高的条件的观点”,他把这种规定着在其本质[essentia]中的存在者的那个东西把捉为“强力意志”。于是“强力意志”就等于“生成”,就等于“生命”,就等于最广义上的“存在”。这样,按照海德格尔观点,尼采用强力意志为新的价值设定了原则,对形而上学进行了颠倒。因为意愿本就是命令,意愿就是要超越自己,意志的本质就是强力意志,它是存在着之为存在的最内在的本质,是强力的本质。它的第一性的占统治地位的构成物是艺术与真理。海德格尔认为尽管尼采对形而上学做了彻底的颠倒和重估,但当他把在强力意志中为意志的保存而固定下来的东西径直叫做存在,或存在着,或真理时,他还是停留在形而上学的传说百折不挠的道路中。强力意志要对价值进行重估,尼采再用新的对象来承载强力意志。
其实到头来,超人并没有取代上帝,绝没有取代上帝,超人的意愿所关心的那个位置是另一个领域。所以,海德格尔认为“强力意志形而上学的价值思想在一种极端的意义上是致命的,因为他根本就不让存在本身进入涌现中,也即进入其本质的生命力中。
”[1:276]这个问题的症结乃出在尼采一开始反对的超感性世界的形而上学的虚无主义,存在本身在其真理中始终未被思,还不能归咎于强力意志的形而上学。存在本身乃是真理中的存在,而这种真理归属于存在。尼采费尽心思想找寻一
从马克思主义角度来解析海德格尔的《尼采的话“上帝死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