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第一节蒲松龄的生平与创作
一、生平: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因家乡有一道泉水,叫柳泉,所以,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人(今山东淄博)人。后世因他写了一部《聊斋志异》,称他“聊斋先生”。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虽“闭户读无释卷时”,仍科名不显,被迫经商,到他少年时家境渐衰,他从小热衷功名,19岁时连考县、府、道三个第一,受到山东学道、大诗人施润章的赞赏。此后虽昼夜苦读,仍屡试不中。由于生活所迫,应朋友孙蕙邀请,去宝应县做幕宾。整日与文字打交道,久违素志,第二年还乡。此后生活更加艰苦,41岁到富绅毕际友家当塾师,直到70岁才“撤帐归来”,不断应考,但还是个穷秀才。直到71岁才援例出贡,四年后离世。
蒲松龄七十六岁的一生大致可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读书进学(19岁以前)
十年尘土梦(19——30)
南游作幕(31)
游学生涯(32——40)
毕家坐馆(41——71)
归老晚景(72——76)
二、思想:
由于长期在农村的贫寒生活和可考失意,使他能广泛接触底层民众和统治阶级中的下层人物,对现实的黑暗与科举的弊端认识深刻。他在《与韩刺史樾依书》中说:“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璧不能自达于圣明,真令人愤气填胸,欲望望然哭向南山而去。”蒲松龄的思想是复杂的:他体察同情人民的疾苦,怒斥“公道不漳”,但对最高统治者报有幻想;他讽刺科举不公,但又从未放弃过对功名的苦求;他批判封建迷信,却有宿命论和因果报应观点,信仰佛教;他赞美富于真情的爱情自由,又宣传一夫多妻,提倡妇女应忍辱顺从。这说明蒲松龄思想的超越与局限并存。
蒲松龄的思想和为人:
积极入时的儒生。
接近农民的穷秀才。
信守孔孟之道的正直之士。
富于感情的文学家。
讲求实际的有神论者。
三、创作:
蒲松龄一生勤奋好学,创作颇丰。除小说、散文、戏曲、俚曲、词赋外,还有《聊斋文集》四卷和《聊斋诗集》六卷。他还写了《日用俗字》、《农桑经》、《药崇书》、《历字文》等为农民服务的书。成就最高的是传世佳作《聊斋志异》。
四、版本:
《聊斋志异》版本很多,可分:手稿本、抄本、刻本、评注本、三会本、全译本六类。主要版本有:
抄本:最早的抄本是乾隆十六年(1751)铸雪斋抄本;
刊刻本:最早的刊本是乾隆三十一年(1766)青柯亭本,即一般通行的底本;
会评本:1962年中华书局的会校会注会评本最为完备,共采录作品491篇,后又陆续有佚文发现。
狐鬼世界的建构(题材来源及特点)
《聊斋志异》总共近五百篇,体式、题材、作法和风格多种多样,思想境界是不平衡的。
一、文体:
一书兼二体。其中有简约记述奇闻异事如六朝志怪小说的短章,也有故事委婉、记叙曲微如同唐人传奇的篇章。清代学者纪昀讥其“一书而建二体”,鲁迅称之为“拟晋唐小说”,都是指这种情况。
二、题材:
有采自当时社会传闻或直录友人笔记者,篇首或篇末往往注明某人言、某人记;2、也有就前人的记述加以改制、点染的,如《种梨》原本于《搜神记》中的《种瓜》,《凤阳士人》与唐人白行简的《三梦记》的基本情节相同,《续黄梁》显然脱胎于唐人传奇《枕中记》等;3、还有并没有口头传说或文字记载的依据,而是完全或基本上由作者虚构的狐鬼花妖故事,如《婴宁》、《公孙九娘《黄英》等。应当说这后
1.《聊斋志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