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
摘要: 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案例撰写质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案例引入新课、突破重难点、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和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思想政治课应用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材料,把学生带入特定的事件情景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并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思想政治课中的案例教学法,就是围绕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把真实事例或虚拟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可供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使学生通过自我研究和探讨的方式,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充分利用案例来引入新课
爱因斯坦曾经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案例教学法正是基于创置问题的教学,它把抽象的原理、概念等具体化和感性化,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把枯燥的知识蕴藏于案例设计中,使学生获得逼真的表象,在轻松的教学气氛中获得知识,接受思想道德教育,从而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相关问题。教师可以将事先印制好的案例分发给学生,或运用投影仪、多媒体呈现案例,也可以当堂叙述案例,或让学生自己表演案例,进行课堂模拟,教师再提出问题和教学要求。例如,在讲到保护环境知识时,首先介绍近几年我国北方多次受到沙尘暴袭击的例子,然后向同学们提出四个问题:第一,这个案例反映了我国目前存在什么问题?第二,北方多次沙尘暴袭击的原因是什么?第三,你认为国家应采取什么措施解决这个问题?第四,面对这个问题,青少年学生应做些什么?这一设疑导学,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而且为后继教学埋下伏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举例或是以古喻今,或是借物言志,或是以小比大,或是以影附形,具有比附性和生动形象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活跃课堂气氛。
二、充分利用案例来突破重难点
传统的理论式讲授比较注重教学内容的体系,注重条理性、逻辑性,但是于实践的意义不大。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意义的获得,使每个学习者都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加深自己的理解。案例正是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把重点、难点知识融入案例,让学生通过思考、分析,成为解决问题的决策者。应用原有知识,新知识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古语有云:“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对于一些结论性难点,可引用一些典型的事实材料,并以材料为依据进行分析,从而化解难点。在整个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准确掌握学生的知识储备状况,及时补充,巧设实例。尤其是在教学《经济生活》与《哲学生活》时,这一点更显重要。举实例,以达到化未知为有知,增强教学的可操作性;化抽象为具体,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化繁难为平易,增强教学的通俗性;化枯燥为生动,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如,在《经济生活》中讲解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的关系时,我们一般形容它们就像
“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手拉手,向前走。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如何保持稳运行”,除了补充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外,还补充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就业政策、汇率政策及经常听到的热钱、基尼系数等。
三、充分利用案例来贯穿课堂
教育界普遍认为,问题是诱发学生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学生学习
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