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的宫殿、坛庙、陵墓
宫殿
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宫殿建筑则是其中最瑰丽的奇葩。不论在结构上,还是在形式上,它们都显示了皇家的尊严和富丽堂皇的气派,从而区别于其它类型的建筑。几千年来,历代封建王朝都非常重视修建象征帝王权威的皇宫,形成了完整的宫殿建筑体系。故宫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在世界建筑史上别具一格,是中国古典风格建筑物的典范和规模最大的皇宫。
宫殿是帝王朝会和居住的地方,以其巍峨壮丽的气势、宏大的规模和严谨整饬的空间格局,给人以强烈的精神感染,突现帝王的权威。同西方相比,在古代中国这个以儒教为国教的君主制国家,宫殿是古代最重要的建筑。
§1 绪论
中国宫殿建筑主要通过三种艺术手法来表现:
一是在建筑的“量”上显出差别,即比起其他建筑,宫殿建筑群内的建筑体量最大,数量也最多;
二是在群体布局上强调所谓“中正无邪”即中轴对称方式,最尊贵的建筑总是放到中轴线上,较次要的放在两边,成为它的陪衬;
三是把这种布局扩大而至全部都城,进一步烘托宫殿的重要。所以中国的宫殿与都城的关系往往密不可分,其发展正是以上观念不断充实完善的过程。
§1 绪论
中国宫殿建筑发展沿革:
自中国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年~公元年476年)起,从遗址和实物看,大体分两个阶段。
自春秋至唐代,宫城大多在都城中,宫城的一边或两边靠近城墙;有的则在都城外,附着一边城墙或一个城角;甚至有分建两城的。这方面的实例有临淄齐国故城、郑韩故城、邯郸赵国故城、西汉长安城、东汉和北魏洛阳城、曹魏邺城、隋唐长安城和洛阳城等的宫城或宫殿区。
另一个阶段,是从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起,北宋开封城、金中都、元大都城、明中都、明清北京城,宫城处在都城之中,四面为城区所包围。
宫殿建筑从殷商时期(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就有,到秦统一全国后,建造了大批宫殿。从此,宫殿建筑步入繁盛时期,历史上著名的宫殿有秦阿房宫、西汉长乐宫、未央宫、唐大明宫等等。到现在,保存最完整的,就是位于北京的明清代的皇宫-紫禁城故宫,它是中国现存最宏伟壮丽的古代建筑群。
§1 绪论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现有建筑多经清代重建,总体布局仍保持明代的基本格局。
宫殿建筑群不仅涉及庞大的建筑规模,繁多的使用要求,森严的门禁式卫,而且遵循繁缛的礼制规范和等级制度,吻合一系列阴阳五行,风水八卦的吉祥象征,表现帝王主尊江山永固的主题思想,创造巍峨宏伟,富丽堂皇的组群空间和建筑形象。
因此,在设计意匠上特别要求发挥因势利导的匠心和巧智,把礼的要求,审美的要求有机地事例在一起,明清时代,官式建筑单体已高度程式化,组群规划布局也已十分成熟,紫禁城的规划设计,正是以定型的建筑单体,通过巧妙构思,匠心独运的总体调度和空调布局,创造出一组堪称中国古代大型组群布局的典范作品。
§2 北京故宫
§2 北京故宫
明清北京紫禁城平面图
§2 北京故宫
北京故宫主轴线
一、故宫布局
(1)城门
紫禁城周边环绕城墙和护城河,每面设一门。南面正门为午门,北面后门为神武门,东西两侧为东华门。城墙四隅建角楼。
(2)外朝
从午门到神武门贯穿一条南北轴线,建筑大体上分为外朝、内廷两大区。外朝在前部,是举行礼仪活动和颁布政令的地方,以居于主轴的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主体,东西两侧对称地布置文化殿、武英殿两组建筑,作为皇帝讲解经传的“经筵”和召见大臣的场所。
(3)内廷
中路沿主轴线布置后三宫,依次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其后为御花园。
东西两路对称地布置东六宫、西六宫作为嫔妃住所。东西六宫的后部,对称地安排东五所和西五所十组三进院,原作皇子居所。东六宫前方建奉先殿、斋宫、毓庆宫,西六宫前方建养心殿。从雍正开始,养心殿一直成为皇帝的住寝和日常理政的场所。
§2 北京故宫
(4)宁寿宫建筑群
东路以东,在乾隆年间扩建了一组宁寿宫,作为乾隆归政后的太上皇宫。这组建筑由宫墙围合成完整的独立组群,仿前朝。、宁寿宫为主体、前方有九龙壁、皇极门、宁寿门铺垫。
后部也按内廷模式,分中、东、西三路。
中路设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等供起居的殿屋,东路设畅观阁戏楼、庆寿堂四进院和景福宫,西路是宁寿宫花园,浴称乾隆花园。
这组相对独立的“宫内宫”,构成了内廷的外东路。
西路以西,建有慈宁宫、泰安宫、寿康宫以及慈宁宫花园、建福官化园、英华殿佛堂等,供太后、太妃起居、游乐、礼佛,这些建筑构成了内廷的外西路。
(5)服务机构
除这些主要殿屋外,紫禁城内还散布着一系列值房、朝房、库房、膳房等等铺助性建筑,共同组构成一座规模巨大、功能
宫殿坛庙陵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