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市普通中小学教学常规
(试行)
中国社会文明的高速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教育是实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实现教书育人的基本途径。学校日常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和行为标准,是规范教育行为、过程,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的保证。实现教学常规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对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师成长,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教学常规是人们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基本教学规律,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应当遵循的基本规范。落实和完善教学常规,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性措施,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内容与前提。为了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教育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我市普通中小学教学实际,特提出如下常规要求。
一、基本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反映人们对教学活动本质性特点和内在规律性的认识,是指导教学工作有效进行的指导性原理和行为准则。教学原则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对教学中的各项活动起着指导和制约的作用,教学原则在教学活动中的正确和灵活运用,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发挥着一种重要的保障性作用。
1、全面性原则。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全面关注学生智力和非智力的协调发展,因为智力因素(注意、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影响学习的针对性、预见性、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等;非智力因素(情感、意志、个性、习惯等)影响学习的自觉性、刻苦性、持久性、条理性等。各科教学均应坚持教书育人,有机地渗透人格教育内容;均应从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总目标出发,不可片面强调本学科的重要性而挤占其它学科教学时间或加重学生负担;均应把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健全人格结合起来,把智力开发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身心、智能全面和谐发展。
2、全体性原则。面向全体,全员参与,全员发展,全员提高。一堂课是一件艺术品,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审美能力”或者认知水平,都能感受到这一艺术品的美,都能有所启发、有所收获,这个过程是内隐式的,不是外显性的。教师应将课堂教学设计得像名家名篇一样,使各个层次的人,都感觉很好,都觉得有收获。
3、过程性原则。牢固树立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观念。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表述结果,更要表术过程;教学评价,要看教学结果,更要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要坚持循序渐进,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科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统一起来,着力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由此,一定要认识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着眼点重在过程,而不能只看结果。
4、情感性原则。教学,就是“教”和“学”,是师生双边的互动活动,是一种相互作用的信息交流过程。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感情,是人类感情中最纯洁、最高尚的。教师带着感情教,才能教好;学生带着感情学,才能学好。爱因斯坦就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教学中融进了感情,就会使教学过程充满了友情和温馨,成为一种幸福和快乐的事业。
5、创造性原则。“创新”既是出发点,又是归宿。“创造性原则”在“教”与“学”两个侧面各有不同的含义,在“教”的侧面意味着教师一辈子不能有两节完全相同的课──一生无同课!教师自身的教育设计、教学设计必须不断创新,每位教师从事的都是教育创新的创造性活动;在“学”的侧面,则意味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是一个“发现”的过程,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是一个“顿悟”的过程。
6、学生主体性原则。教育的本质是造就人。学校应该成为人才的摇篮。在教材、教师和学生三者之间构成的教学过程中,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之后,课堂教学的中心也就明确了。这时教师不再具有绝对的权威,而是以平等的面貌出现在学生中间,组织教学过程,指导学习方法,讨论疑难问题,提供有关知识。教师应善于运用提示、设疑、解惑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要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要为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创造条件,不轻率地否定学生的任何一种见解,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感到自己的重要,知道你承认他的价值,尊重他的想法,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
7、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就是按一定的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具体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差异性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自己充分的、最好的发展。所以教师要热爱学生,了解学生,要从不同层面、不同个体学生的实际出发,分层次提出教学要求,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8、循序性原则。循序性原则,是指教学工作要结合学科的逻辑结构和受教
开封市普通中小学教学常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