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华文化精神的精髓及首要价值.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华文化精神的精髓及首要价值——和合理念
和谐、和合是中华人文精神的精髓和首要价值,也是传统文化思想的精粹
和生命智能。 和谐指的是不同事物之间和衷共济的状态, 以及反映这一状态的精
神观念。
一、中华文化“和合”理念的产生和发展
中华民族关于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 早在 3000 多年前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就
有了“和”字。“谐”字最初见于《尚书・舜典》的“八音克谐,无相夺伦。”
《左传》襄公十一年亦载: “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后代学者把“和”、 “谐”
二字连缀成“和谐”一词。引申为协调、调和之意。如《后汉书・仲长统传》引
《昌言・法诫》曰:“夫任一人则政专,任数人则政相倚,政专则和谐,相倚则
违戾。”《晋书・ 挚虞列传》 :“施之金石, 则音韵和谐” 。 春秋时期, “和”、
“合”二字联用并举,构成“和合”范畴。《国语・郑语》称:“商契能
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韦昭注:“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
恭、子孝。”意思是说商契能把五教加以和合, 使百姓安身立命。 述了史伯关于和同的论述:“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 若以
同裨同,尽乃弃矣。”认为阴阳和而万物生,完全相同的东西则无所生。
可见和合中包含了不同事物的差异,矛盾多样性的统一,才能生物,才能
发展。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以和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其弟子有子曰:“礼
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这代表了孔子的思想,认为治国处
事、礼仪制度,以和为价值标准。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孔子强调: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既承认差异,又
和合不同的事物,通过互济互补,达到统一、和谐。这与“同而不和”,
取消不同事物的差异的专一观念形成对照。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万物负
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的思想,认为道蕴涵着
阴阳两个相反方面,万物都包含着阴阳,阴阳相互作用而构成和。和是宇
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管子》将和合并举,指出:“畜
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习。”(《管子集校》第
八)认为畜养道德,人民就和合,和合便能和谐,和谐所以团聚,和谐团
聚,就不会受到伤害,给和合以高度重视。墨子认为和合是处理人与社会
关系的根本原理,指出天下不安定的原因在于父子兄弟结怨仇,而有离散
之心,所以“离散不能相和合”(《墨子间诂》卷三)。《易传》提出十
分重要的太和观念,讲“保合太和,乃利贞”(《周易集解》卷一)。重
视合与和的价值,认为保持完满的和谐,万物就能顺利发展。 因此在先秦
时期,和合文化得以产生和发展。
概而言之,所谓和合的“和”,是指和谐、和平、祥和;“合”是结合、
合作、融合。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元素、要素相互冲
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的动态过程中各元素、要素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
物、新生命的总和。 即是指在承认“不同”事物之矛盾、差异的前提下,把
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并在不同事物和合的过
程中,吸取各个事物的优长而克其短,使之达到最佳组合,由此促进新事
物的产生,推动事物的发展。在此和合精神的指导下,中华文化不断创新,
同时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由此可见,

中华文化精神的精髓及首要价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liwenfei1314
  • 文件大小31 KB
  • 时间2018-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