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所有城市道路必须设置人行道和自行车道——
我国第一部统筹城市道路空间规划设计的地方标准 /
解读(之一)
原创 2016-07-26 项目组
北京的城市道路空间正在完成从“以车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移,北京市地
方标准《城市道路空间规划设计规范》 DB11/1116 — 2014(以下简称 《规范》)
的颁布和实施是重要标志。
北京,是大国首都,目标是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倡导绿色出行,有
效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 实施道路使用空间向步行和自行车倾斜政策” 是《京津
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 的要求。因此,《规范》中的一些规定 高于现行国家标准。
《规范》于 2014 年 8 月发布, 2015 年 3 月实施。
组织部门: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交通委员会;
主编单位: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参编单位: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参编人员:来自城市规划各个专业。
《规范》已经用于北京城市道路新建和改建的审批和建设, 在过去一年多的实践
中不断接受检验,经受住了考验。北京市还依据本《规范》陆续修订了《城市道
路公共服务设施设置与管理规范》 《公共汽电车站台规范》,以及《城市公共空
间(小尺度)设计建设指导性图集》等。 《规范》中所强化的一些先进理念也影
响了市民、社会各界的认识。
编制过程中, 项目组开展了国内外城市调研, 还正式征求了国内其他城市同行单
位的意见,上海、深圳、西安、福州等城市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再次感谢!
一、为什么要编制一部统筹道路空间各要素的规范
城市道路空间是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 体现着城市的价值观, 是展现城市风貌和
精神文明的重要窗口, 承担着交通、 市政管廊、 公共服务、生态环境、 绿化景观、
防灾减灾等多种功能。 城市道路空间往往有限, 而机动交通和公共服务的空间需
求却不断增长,导致步行、自行车、公交、绿化空间被挤占,城市道路的生态、
景观、环境等功能退化。
虽然北京的快速路网络在世界上首屈一指,机动车道的能力扩充已然接近极限,
但交通依然拥堵,大气污染更加严重。今天,轨道交通的承载能力显著提高,优
先发展绿色交通已经成为共识, 这为城市道路空间的利用从 “以车为本” 回归到
“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来提供了有利条件。只有统筹交通、市政管
廊、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绿化景观、防灾减灾多种功能,找好平衡点,协调好
关系,综合利用,实现精细化设计,才能提升道路空间的综合承载力和综合品质。
城市道路空间存在的种种问题 错综复杂、 彼此关联、 互为因果 ,单解决某一个问
题往往会带来其它问题。 虽然城市道路空间相关的专业技术规范有将近 20 部,
但各个标准之间存在不统一、内容缺失等问题 ,因此,, , 有必要对现行相
关行业标准进行梳理和统筹。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从 2007 年开始,持续
五年开展了《北京城市道路空间合理利用研究》工作,出版了《北京城市道路空
间规划设计指南》一书。在黄艳主任(现住建部副部长)的关怀下,经提炼、补
充和深化,上升为地方标准,目的是增强其强制性。
二、定位和原则是什么?
《规范》是地方标准,遵守国家及北京市的法律、条例,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和行
业标准的强制性规定。 《规范》针对北京的实际问题,统筹协调交通、市政、服
务、绿化景观、生态环境等各项功能,旨在提高道路空间的使用效率,强化城市
道路空间的公共属性,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规范》不是各
相关行业标准的合订本, 而是侧重于补充现行标准中缺失但又重要的内容, 侧重
于将现行标准中过于原则性的规定转化为适合北京实际的具体规定。 《规范》 更
加注重细节和可操作性,更多地考虑减少管理和维护的成本。
《规范》编制遵循的主要原则:安全、公正、有效、包容、宜人。
1. 安全——安全第一,确保所有道路使用者特别是行人和自行车交通的安
全。
2. 公正——强化行人、自行车、公共交通的路权。
3. 有效——综合、有效利用道路空间,尽可能满足多种功能。
4. 包容——提高无障碍标准,改善残疾人等交通弱势群体的出行条件。
5. 宜人——强化道路的生态、环境和景观功能,创造宜人的交通环境。
《规范》针对城市道路空间需求多而空间有限的问题, 将诸多需求进行了分级,
根据级别决定空间保证的优先次序 。涉及到交通安全、 市政供给的为最高级, 在
空间上最优先保障,如行人和自行车的路权、市政管线铺设等;涉及道路生态、
环境、景观的为次高级,在空间上优先保障,如以大乔木为主的道路绿化等;像
机动车路内停车泊位的设置则定为最低级, 只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才予以考
北京街道规划设计地方标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