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题、计算题、方程题、应用题、几何题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策略
一、数量关系分析法。
数量关系是指应用题中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只有搞清数量关系,才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恰当的选择算法,把数学问题转化为数学式子,通过计算进行解答。
数量关系分析法分为三步:
(一)寻找题中的数量。
(二)明确各数量间的关系。
(三)解决各个产生的问题。
从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出发,进而转化成具体的生活情景,根据情景进一步的归纳概括,明确相应的数量关系,简化题目结构。
如:“学校举行运动会,三年级有35人参加比赛,四年级参加的人数是三年级3倍,五年级参加的人数比三、?”
师:题中有几个数量呢?
生:三个。
师:哪两个数量之间有直接关系呢?
生:三年级有35人参加比赛,四年级参加的人数是三年级3倍。
师:这两个数量间的关系让我们头脑中产生一个什么问题呢?
生:四年级有多少人参加比赛?
师:怎样列式解答这个问题呢?
生:用乘法35 ×3=105(人)。
师:现在又多了一个数量:四年级有105人参加比赛,那么哪两个数量间又存在关系呢?根据他们的关系可以产生一个怎样的问题?
生:三年级有35人参加比赛,四年级有105人参加比赛。问题是:三四年级参加比赛一共有多少人?
师:所以第二步算式怎样列呢?
生:105+35=140(人)。
师:根据现在已经产生的数量,又有哪两个数量间的关系存在呢?
生:三、四年级参加比赛一共有多140人,五年级参加的人数比三、四年级参加的总人数多12人.
师:这两个数量间的关系能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呢?
生:五年级参加比赛的有多少人?
师:那么解决最后问题的算式怎样列出呢?
生;140+12=152(人)
一般而言,小学生的一个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要形式,然后逐渐的向逻辑性较强的抽象思维过度。但是这种抽象的逻辑思维也是和具体的感性思维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把抽象的数量关系转化成形象性的事物,从而让学生更好的去理解、去思考,启发他们去思考背后的逻辑关系,从而掌握有效的关系。
二、问题中心散射倒推法。
所谓的“问题中心散射法”就是根据分析法这一思路模式,让学生从最后的问题出发,不断地逆向推理,层层解决。即从问题所要求的量开始探究,先要想一下,要知道所求的量,就必须知道的条件是什么,要使这些条件成立,又必须具备另外哪些条件,这样推究下去,直到所需要的条件都是题目中所给的已知条件时,问题就解决了。还是以上面这一道应用题为例来谈谈吧。
师:这道题的问题是“五年级参加比赛的有多少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在题里面寻找那一句关键的信息提示呢?
生:五年级参加的人数比三、四年级参加的总人数多12人。
师:看来,现在要解决三、四年级参加比赛的总人数才是更关键的。那么这个问题能一下子解决吗?
生:不能,因为三年级参加比赛的人数知道了,可四年级参加比赛的人数不知道。
师:那么四年级参加比赛的人数又怎么求呢?根据题中的什么数学信息呢?
生:三年级有35人参加比赛,四年级参加的人数是三年级3倍。列式是35 ×3=105(人)师: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接下来第二步求什么/怎样列式?
生:三、四年级参加比赛的总人数是多少?105+35=140(人)
师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策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