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首富的发家之路
唐朝中叶,陕西扶风有一传奇人物,姓窦,名义(yi),一生积累了大量财富。据说他名下的商铺就有上千间,每间商铺价值千余贯,分布于长安繁华闹市。说起这位长安首富的生意经,也许更让人喷啧称奇。窦义先通过卖鞋、卖树等生意赚了第一桶金,后来在有了80万钱身家的时候,开始向房地产行业进军。他最成功的两笔房地产买卖,堪称同业人士后世宗师。
下载论文网/3/
资源利用
窦义是陕西扶风县人,他的伯父和舅父都是唐朝政府的高级官员,算得上是家世显赫。可谁也没想到,窦义从小却对经商产生了极大兴趣,他把孔子弟子中善于经商的子贡当作自己的偶像。商人在中国古代的社会地位比较低,窦义的经商理想大概未能得到家人的支持,所以年少时的窦义只能暗中筹划,等待时机。
十三岁那年,窦义的舅父在安州任职期满返回京城长安,带回了十几双安州特产丝鞋,分送给外甥和侄儿们。当时其他人都争先恐后去挑选,惟独窦义不慌不忙。等他们挑选完后,只剩下了一双大号的,窦义于是拜谢舅父,收下了这双大号鞋。舅父纳闷,你小小年纪拿双大号鞋有何用?窦义沉默不语。
原来,窦义是想用这双鞋作为下海经商的本钱。他悄悄把这双鞋拿到集市上卖了,换得五百文钱,然后去铁器铺打制了两把锄头。这两把锄头后来成为了窦义掘取第一桶金的工具。
五月初,长安城里榆树果实成熟了,果籽纷纷掉落到地上。窦义每天去榆树下扫果籽,一共扫得了十余斗。随后他去了一趟伯父家,对伯父说想借住在嘉会坊的宗祠内温习功课。侄儿想找个清静的地方读书,伯父自然会提供方便,所以窦义顺利搬进了宗祠。窦家是官宦之家,宗祠的院子很大,空地也比较多。窦义于是用先前准备好的两把锄头,在宗祠院内的空地上进行开垦。他挖成了宽五寸、深五寸的小沟四千多条,每条长二十多步。打水浇灌后,他将榆树果籽播种在沟内。不久,每条沟里都长出了榆树幼苗。等到秋天,小树苗已长到一尺多高,数量达千万余株。
第二年,榆树苗已长到三尺多高。窦义于是对树苗进行了一次间伐,留下杆枝直挺的树苗。间伐下来的小榆树则捆起来作为柴薪,每捆二尺左右,共有一百多捆。这年秋天,天气阴冷,连降大雨,窦义将这一百多捆榆柴运到集上去卖,每捆卖了十多文钱。
第三年,窦义继续为榆树苗提水浇灌。到了秋后,榆树苗有些已经长成鸡蛋那么粗,窦义又间伐了一次树苗,得榆柴二百多捆。窦义当初投入的五百文本钱,仅两次卖柴的收入,就已经获利好几倍。
又过了五年,榆树苗已经长大成材。窦义砍伐粗大的榆树制成盖房屋用的椽材,共千余根,卖得三四万文钱。又挑选出枝杆大的制成造车用的木料千余根。此时,窦义的生活已是富足有余。
窦义以一双鞋的本钱,成功掘得人生的第一桶金,除了个人具有经商天份之外,充分利用了宗祠中的闲置资源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这一点很值得小本创业者借鉴,发现并利用身边的闲置资源,可能是小本创业的一大法宝。
技术创新
完成了原始积累,窦义便开始扩大再生产。窦义开发了一个在当时颇有技术含量的新产品――法烛。
不知道那时候是否流行制订书面的项目计划书,但至少在窦义心里对整个项目进行过详细的策划。首先,他以一百文钱一匹布的价格采购了一批蜀郡产的青麻布,裁成四尺宽,雇人缝制成小布袋。另外还采购了几百双内乡产的新麻鞋。
然后,窦义面向长安城各街坊广招小孩子来打工。当时的政策大约是允许招收童工的,也可能
唐朝首富的发家之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