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职哲学与人生第七课-课件.ppt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制作日期:2012年上学期
制作人:株洲市职工大学(工业学校)曹学平
《哲学与人生》教学课件
吾烈平彬酒临赎昼纽放棒函眺稀殆瞎土栖嫁几邦获咏贸攘麦鞘榴篮休磨稳中职哲学与人生第七课-课件中职哲学与人生第七课-课件
2012-4/22-28
1
第七课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
看事例悟哲理
1
陶文濬
陶知行
陶行知
陶行知先生原名陶文浚。1912年,他另取“陶知行”为名,次年将之用作笔名。1917年留美归国后,他正式改名为“知行”。1927年,他又想改名为“行知”。1934年7月16日,他发表《行知行》,终于公开宣布将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陶行知改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那么,陶行知先生为什么一改再改自己的名字呢?
陶行知更名
陶行知行
缺铱咐馏晰静绕呵蕾块瞒思糟福堰望豺轰帘旨载窜哺海扒个数蔗弥姥辞暴中职哲学与人生第七课-课件中职哲学与人生第七课-课件
2012-4/22-28
2
1910年他就读金陵大学时,开始研究并信奉王阳明的心学理论。王阳明反对朱熹的“先知后行”的观点,认为“知行合一”。王阳明说:“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阳明还主张“知轻行重”,认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谓真知。”当时的陶行知,正是求知欲特别旺盛的青年。他发愤求知,目的就是为了日后去笃行,去实现他的人生抱负:救国救民。当时的陶行知接受了“知行合一”说。正因为如此,1912年陶行知先生又取名“陶知行”。
钙存翟址嫂殷膝高鲁叭溜哗灾阁嗡缎疲类笛犹笼蛔掸邮芥谗口誓矗兄缉卤中职哲学与人生第七课-课件中职哲学与人生第七课-课件
2012-4/22-28
3
陶行知1914年秋赴美留学。留学期间,他确定了教育救国的崇高理想。他师从约翰·杜威——美国伟大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威教育思想的基础是实用主义哲学。实用主义本质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但含有辩证唯心主义成份。实用主义哲学又属于“行动的哲学”,重视“行”。王阳明的哲学与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同中有异。杜威论述了知与行的关系,提出了“从做中学”的观点。这一观点表明“做学合一”,也即“知行合一”;但“从做中学”强调“做”是“学”的起点,即先“行”后“知”,与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不同。1917年陶行知回国之后,正式改名为“陶知行”。
月奸稍霹颊炙其竹岁牛扛殆茎偏私得莫书同须脯蕊纱信阐佑剖线鼓控灼埂中职哲学与人生第七课-课件中职哲学与人生第七课-课件
2012-4/22-28
4
1931年11月陶行知先生在《思想的母亲》中写到:“我拿杜威先生的道理体验了十几年,觉得他所叙述的过程好比是一个单极的电路,通不出电流。他没有提及那思想的母亲,这位母亲便是行动。所以我要提出的修正是在困难之前加一行动之步骤,于是整个科学的生活之过程便成了: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了行动,如此演进无穷。”陶行知的“行动——知识——再行动”这一教育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实践观是完全一致的。
1934年7月16日,陶行知先生发表《行知行》一文,继否定“知行”观之后,又否定“行知”观;将“行知”观发展为“行知行”观。他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

中职哲学与人生第七课-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neryka98
  • 文件大小1.19 MB
  • 时间2018-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