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常态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6-01-27 宣讲家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经济发展研究室主任徐奇渊
核心提示:从需求侧、供给侧以及制度侧来观察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我们发现,需求侧问题的症结在于供给侧,而供给测的一些问题又可以归因于制度侧。所以,供给侧“牵一发动全身”,是联接需求侧和制度侧的一个中心环节,是需求侧改革的一个着力点,也是制度改革的一个切入点。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新常态面临的问题、挑战以及我们的应对。这个报告我想大致分成这样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先介绍什么是新常态。我们从一个旧常态的侧面来与新常态做一个对比;然后再分析一下新常态面临最大的风险是什么,以及新常态面临的问题到底是周期性还是趋势性的判断。然后引出第二部分、第三部分,我们从需求侧、供给侧以及制度侧等不同侧面来观察新常态下我们面临的一些问题以及我们的应对。大体上的框架是:需求侧所面临的问题大部分都是供给侧的问题,而供给侧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归因于体制上、制度上的问题,所以,供给侧实际上是一个连接需求侧和制度体制侧的一个中心环节,它是制度改革的一个切入点,也是落实需求侧结构改革的一个着力点。供给侧改革会成为我们下面讨论的一个主要的话题。
一、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形势分析
(一)经济新常态
从新常态的角度,我们来对中国现在的经济形势做一个分析和梳理。
我们谈到新常态,肯定要对比一下旧常态。我想,我们可以与上世纪90年代末到2008年-2009年金融危机做一个对比。如果从需求端来看,当时的旧常态主要可以总结为两点,也就是当时经济增长的一种双引擎模式:投资驱动、出口导向。供给端从要素来看,一方面招商引资做得很多,获得资本要素;另外一方面,较大程度地依赖于人口红利,大量的劳动力从农村转向城市,富余劳动力给经济增长提供了较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所以,这二者结合从供给面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技术层面,我们进步速度也非常快,当然技术进步主要是依赖于模仿和学习,这是由当时的经济发展阶段所决定的。供给端从产业角度来看,我们也会发现服务业的发展受到一些挤压,但另外一方面,制造业、工业、可贸易品部门的发展速度非常快,甚至出现了我们后来看到的产能过剩问题。以上是我们总体上观察到的旧常态的一些特征。
到了2014年5月份在考察河南的时候提出新常态的概念,而且在2014年的APEC会议和2014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也正式提出来新常态的概念。新常态的概念从官方的表述来看,主要分成九条
,内容比较多,我大致梳理一下,分解成三个部分,每个部分下面包含三条。新常态包含了需求端的一些非常重要的特点,然后是供给端,最后是制度体制方面的一些新特征。
在需求端,我们可以观察到有这样一些特点。第一个是在消费方面,从原来的模仿型排浪式消费方式转移到了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模式。第二个是投资方面,原来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开发投资,以及“铁工机”投资,和制造业出口部门的投资等,除了这些旧的传统投资模式以外,现在发现一些新的投资亮点,也是新的投资增长点,包括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亮点和机会。比如说,最近这几年提到的3D打印、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等。第三个是出口。对外部的需求有一些新的变化。这个新的变化主要反映在生产成本上。以前我们依赖于低成本,获得国际竞争力,但低成本比较优势逐步开始发生变化。另外一方面,在国际收支上,我们从原来单纯地大规模引进引进外资与大规模走出去并存的特点。这是我们从需求端观察到的新常态。
从供给端来观察新常态,肯定要回答这样三个问题,而供给端的三点新常态特征也是从这三个问题引出来的:第一,我们要生产什么东西;第二,我们用哪些生产要素来生产;第三,生产过程是怎么组织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是什么样的。这三个方面在新的阶段也有一些新常态。那我们逐一来解释一下。
首先,生产什么?现在这个阶段,主要是一些行业面临着非常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有的时候是产能过窄的问题,这个过窄可能会对环境的承受能力产生一些压力。第二个问题是生产要素,我们用什么来生产?我们在一个生产函数里通常投入的要素有:资本、劳动力、技术,这是比较窄的口径。如果我们拓宽口径,还有包括土壤、水、空气等环境资源因素。从窄的口径来看,最近这些年生产要素投入的约束条件已经发生了变化,最明显的就是劳动力。劳动力因素从原来的劳动力非常充裕的状态转变成逐渐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需要更多依靠人力资本的质量提高和技术进步等因素。从产业组织形式角度来看,在新常态下,更多的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慢慢成长起来了。我们会在很多新的领域发现新的生产组织形式。这个也是新常态下的特点。如果把
从新常态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